愿每一个勇敢的孩子,被全世界温柔以待。
恩赞,一个内心有爱,渴望美好的孩子。
孩子敏感-----光,爱,美好。对于这些相反面也敏感。大卫王,在和拔士巴犯淫乱的罪后,在神面前悔改:“赐我清洁的心,恢复我里面勇敢的灵。”恩赞,丢掉杂货店老板给的食物,离家出走,控诉父母,看见他对人性恶的洞见和恨恶。
孩子,想到他,你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画面?影片的画面开头落在一片贫民窟,基调灰暗。
何以为家;以爱为家小恩赞提着两桶很重的水,校车从他身旁驶过,他没有机会上学。晚餐的交流,看到他的爸爸妈妈根本没有教育的意识,她们在温饱的问题上已经心力交瘁。
不断回想他对大人说的话:
何以为家;以爱为家恩赞,在一个畸形的社会里挣扎成长
黎巴嫩拥有23.2%的难民占比,是世界上难民比例最高的国家。
过去宽松开放的收容政策与后来收紧的难民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过去遗留的问题发展到如今已变得更加棘手。
在这里,女性压迫、拐卖儿童是理所应当;由于交不起居留许可的费用,难民多为黑户,只能夹缝中生存;没有登记在难民署的难民还需要黎巴嫩籍的担保人,这给了他们有机可乘的机会,担保人开出高昂的担保费用,以此谋取利益;阶层固化,富人与贫民之间永远隔着一道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
《何以为家》又叫《迦百农》。导演娜丁·拉巴基也在上海电影节首次解释了片名含义:“迦百农”是耶稣的城,可是这个词拼法是非常远古的拼法,在法文当中,包括英文当中都解释为“乱”,意为不规则的东西,混乱的拜访。
这与这部电影的人物与剧情,恰是吻合的,主角,约12岁的小男孩赞恩,具有坚强、善良的人格与坚韧、持久的求生能力,在黎巴嫩观念落后、令人绝望的贫民区挣扎求生。
悬挂在街道上空的十字架,证明这里存在破碎而陈旧的信仰。
人里面的恶,不被看见,就会生出死来。就像杂货店老板,赞恩的父母。
赞恩的母亲,在法庭上有这样一段控诉:“
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还敢批评我?
你有什么权力批评我,你有我这种处境吗?
我经历的你经历过吗?
你永远不会,因为你活不下去。
你连做噩梦都活不下去。
换成你是我,早就上吊自杀了。
想象一下,给孩子喂糖水,
因为没有别的可以喂,
为了让孩子活,我愿意犯下千罪,
他们是我的孩子,没人有权力批评我,
我是我自己的法官。”
这段控诉掷地有声,似乎在理,但她要再生一个女孩的想法,将其中的一切理由与苦楚都击得粉碎——因为这个女孩月经来临之时,将再为这个“庞大臃肿”的家庭换取几个月房租,这种生育愿望并非在弥补某种心碎,而是在为将来的自己“买保险”,它本质上是极其自私甚至恶毒的。她是罪的奴仆。
赞恩在为客户送货时,高大凶恶的男客户会试图将赞恩拉进房间猥亵一番,证明变态情欲在这里亦不乏土壤。
解决罪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到神的面前。罪在神的眼里不是问题,我们自己去处理罪才是问题。
大卫王,数点民数,心中自责,向神悔改,神给他三个选择,大卫王选择了神。大卫对迦得说:“我甚为难!我愿落在耶和华的手里,因为他有丰盛的怜悯。我不愿落在人的手里。”
悔改不是硬撑的行为,而是思维转向上帝,认识上帝的爱。
赞恩,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得有超越地域限制健康的三观。上帝的孩子是这样子的。不管在哪里,遭遇了什么,千万不要忘了,你是上帝的孩子,这个身份超过所有的一切身份,你是谁决定了你所做的,你所做的成就了你。
何以为家;以爱为家《迦百农》在国际范围获得认可后,恩赞得以与全家迁往挪威并在那里接受学校教育。
何以为家,以爱为家。上帝的恩慈领人悔改,悔改的英文是Repentance,re是回转的意思,pent是阁楼,回到上帝的高度去看事情,知道“我是谁”,恢复心与心之间的连接。爱,跨越国界,超越种族,胜过黑暗。
何以为家;以爱为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