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话 楔子

作者: 凡贰炁 | 来源:发表于2020-05-09 19:19 被阅读0次
    帝王

    自开天辟地伊始,华夏先祖奉行日月天道,阴阳秩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以凡人之躯抵御世间苦难,世间三千年,时间罔替,华夏土地孕育的先人,在凡尘世间摸索,在岁月中前行,逐渐的有一些人脱颖而出,成为了人间娇子,历史英雄,他们带领华夏子孙迈入了一个文明,走向了一个璀璨的时代,王朝的出现,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上天的安排;白云苍狗,王朝更迭,如昙花一现,人一世如夏之朝露转瞬即逝。每个王朝的诞生,必然代表着一个王朝的覆灭,国家的百年,英雄的消逝,将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成王败寇”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芸芸千年,自大夏开国雄主夏桀灭大金之后,建立大夏王朝以来已有四百年有余,期间内有圣明君主当国,忠士贤臣治世,外有诸侯戍边抵御外族,为大夏绵延六百年做出了不世之功勋,为后代子孙所瞻仰。

      然自古君王子孙终有良莠,庙堂终有大奸大忠之臣,乱世之臣终为大祸,致使王权衰败,纲常乱纪,礼乐崩坏;诸侯做大,不受皇室控制,顿时群雄并起,同室操戈,诸侯国之间的矛盾不在是庙堂之上呈口舌之争,而是兴刀斧之祸,兵戈之乱,一时间大夏王朝欲有大厦将倾之势。

      此时,在北境,一匹饥饿的饿狼—北蛮国觊觎着这一切,盯着大夏王朝这个快倒下的庞然大物,等他倒塌的一瞬间可以饱餐一顿。

      而大夏王朝浩如烟海的诸侯也在人膨胀的野心与欲望之中逐渐消散;故后短短百年,诸国之战,多如牛毛,往往弱者皆为战火焦土,增添历史的厚度。

      天下百姓深受战乱之苦,古人言: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时逢各地大旱不语,蝗祸顷至;故卖儿鬻女,易子而食视为常态,人间地狱不过如此。

      乱世不适合仁慈,但乱世必定会迎来两种人:一为英雄,担当救世之使命,匡扶正室;二为枭雄,可有平定天下之势,建立不世之功,做一世之尊。

        这场诸国混战历经了两百年,而后大夏或许感应上苍,出现了最后两位雄主姜挲、姜漡,他们是天生的阴谋家,也是把帝王之道运用到极致的君主,即使互为兄弟,却未因皇权手足相残,他们很早看透了大夏的国运,明白一个帝王一生都难参悟的道理:“合则生,离则死,何为取舍”。随后二人采用共治天下,稳住局面,短短十余年开创了(二君盛世),史称“共和之治”,二人对内贤明仁政,稳定庙堂,对外分权制衡,掣肘诸侯。

    好景不长,天启十三年,姜漡暴毙宫中,在位二十三年,而他的死因也是一个千古的谜团。

    至于姜挲的生死更是一个谜团,于天启十八年王宫大火下落不明,其在位二十八年。

    不难看出他们依旧做了王朝的殉道者,他们的共和之治,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走了一个君主,也会迎来下一个君主,因为皇帝从不缺儿子。但是二人的治世之功却实实在在的压了九大诸侯国整整三百年,二君共治盛世让诸侯不得不暂时放下战争,间接致使北蛮人退居关外六百里,让大夏苟延残喘余下三百年,形成了九国十屿的局面,可是他们生错了时间,此时大夏如同擎天巨树,根部已朽,哪怕如何续命,最终都会身死道消,更何况权力的盒子一旦打开谁又抵挡其诱惑?人的野心多深是没有东西可以衡量的,哪怕是作为帝王的姜挲二人也无能为力。

      华夏的土地上自从出现的九国十屿的格局,维持至今已有三百年;其中九国中疆域面积最大非北齐自居,其横跨整个北境,其目的是和西北之地的宁国遏制北蛮外族南下入侵,西边除了宁国还有禹国,一个野心勃勃的国家,虎视眈眈的盯着实力最弱的卫国,说不定哪天就吞并了卫国。至于北蛮国则是外族,关于十屿也只是传说。东边则是景国与大周,传说是为了牵制十屿,至于真伪已经难辨,也没有人真的傻到追其根源,至于南边则是盘踞在西南大山深处的卫国,以及东南素有“千里沃土、百万军甲”的楚国,两国牵制着百越之地-越国和蜀国,至于为何提防蜀国和越国,只因为越国是以前的百越之地整合而来,不得不防。

      只因大夏的存在,在这三百年里各国也算是一直相安无事,虽勾心斗角,小有摩擦,却不敢做大,更不可能去打大夏皇室的主意,因为这笔买卖做不做得成,都是不划算的;毕竟这些华夏诸国的君主们作为一国之君都不是低能儿,更何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若有乱上,必诛之”的道理除了适用于外族人,也适用于自己人,谁都有做天子的心。却没有做天子的胆,就像在河边钓鱼,又不想打湿自己的鞋,谈何容易。

      自从大夏衰落,南境的越国开始蠢蠢欲动,蜀国更似龙入寒潭,深不可测。

      祸不单行,“唇亡齿寒”让他们知道在北境还有一个都不愿意面对的敌人;出于这些乱七八糟的顾虑,诸侯国的君主们就怂恿大夏皇室搞了一个五年一次的诸国朝贡会,借此机会诸侯王们彼此可以看看对方打的“如意算盘”,夏天子也趁机看看诸侯国们的“狼子野心”。既展现了夏天子的皇权威严,也给诸侯王们提供了一个为了边境那一亩三分地吵架的机会。诸侯王们也不用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石二鸟的法子,谁又会去打破呢?借此,诸国朝贡会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北蛮族,一个让人华夏族不寒而栗的族群,至于他们来自何方,无人可知,就像是突然凭空出现在了北境之地,大夏王朝有如今这般模样,也少不了他们的影子;在他们眼中华夏族就是一群肥美的羊群,但是这支羊群确是会反抗的羊群。所以对于北蛮国而言,就只能等一个上苍赐予的机会,等到这群羊群的头羊老死,小羊争其位,群龙无首之际,才能不费吹灰之力之力就可以覆灭整个羊群。

      但是在这群羊中最为让历代北蛮王忌惮的是诸侯国—北齐,与其说北齐是羊,却用牧羊犬形容最为适合,要想南下入侵,必须逃过北齐的眼睛,而大夏安排的这双眼睛盯了北蛮几百年,纹丝不动。北齐世代诸王盘踞北方,势力范围何其之大,且一直远离权力的中心,作为最强大的诸侯国,在诸国内斗之际,也是没动多少手段就把北方吃的干干净净,确实让人心悸。更何况西北之地还有宁国虎视眈眈,虽没有北齐这般庞然大物,但作为西北之地的霸主也不是南方那些怂包诸侯国可以媲美的。最让北蛮王头疼的是,北齐王长孙家族一直视北蛮族为死敌,不为家国大仇,追其原因更是可笑,只因长孙家族的家族史中第六代北齐王嫡女,长阳郡主被北蛮王的胞弟拐跑了,这拐跑了是小事,但是长阳郡主带走了一样东西,北地十城兵防图,导致北境十城其中七座落入北蛮族之手,至于为什么北地十城如此重要后面就会知晓。后北齐以许诺宁国西部富饶三城,使之联手,以五万兵力的代价夺下三城,阻止了北蛮南下的脚步,到今三城其二在北齐手中,其一在宁国手中,至此终结。

      北齐因此事,每每在九国朝会上受尽诸国嘲笑,被猜忌有亲蛮之过,甚至有人直言不讳指出北齐王有想吞并天下之心,取而代之之志。至此,每次朝会完,北齐就会发疯一般,派出军队大举进攻北蛮周边诸城,每次都只是围而不打,甚是滑稽。

    伊始,诸国都以为北齐要与北蛮决一死战,打好了坐收渔翁之利的算盘,计划着自己又可以多哪几座城池,那几块地,哪几个美女,可是随着北齐每次的雷声大雨点小的气势,诸国也看出了其中的猫腻,心中破口大骂北齐王小人作派,渐渐地,诸侯骂累了,也就 不在提及此事,只在五年朝会上随便斥责一两句,给北齐王扣个驱除鞑虏不力之过错的帽子,北齐王往往都是不予理睬,众人也不好再次发难。然北蛮王与北齐王都知道,无论哪一方败了,都没有胜者可言,长孙王室知道自己的存在就是为了提防北蛮族南下,即使打赢了代价也是巨大的,南方的那些诸侯王们各个不是省油的灯,到时候北齐与北蛮火拼之时,其他诸侯国挥师北上,北齐必败。

      至于北蛮王更是清楚:如果北蛮赢了,旁边的宁国绝对不会袖手旁观,必将大军入侵,到时候北蛮兵力分散,一旦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自己脑袋就要永远的埋在沙漠中,北蛮族也会去更北的地方。出于这般考虑,北齐每次朝会之后必定挥兵北上,采取“围而不攻”战法,以向大夏以及各方诸侯表明自己的决心,北蛮王也将北齐的固定“军事演习”当成实战,采取“守而不动”,让自己的子孙亲自去战场体验一下战争的残酷,双方互利的目的达到了,因此北边也算是太平了一些岁月,民间也开始有了一些互通贸易之事,两国对于此事也是心照不宣。

      可是这个太平在不久的将来只因一件事情而被打破。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文章属于原创,解释权归于作者,侵权必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一话 楔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jl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