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
我们与真相的距离——《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我们与真相的距离——《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作者: 小美莹 | 来源:发表于2019-08-19 08:43 被阅读0次

    中国有句古话,叫#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是说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偏差和耗损,夹杂着一些臆测和评判,就偏离了原本的事实,不能作为事实根据。要亲眼所见,才可作为事实来相信。这话我听了多年,偏信了“眼见”多年,殊不知眼睛和耳朵一样,也是阻隔我们与真相的距离。

    我们与真相的距离——《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这周读的是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代表作品《自卑与超越》,阿德勒童年多病,身体上也有一些残疾。加之兄弟的死亡,让他对死亡一直很有阴影。成年过程中,在父亲的鼓励下,超越了自我,学术上也很有见解。早期与弗洛伊德,荣格一起工作,后期独自开创个体心理学,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本书是阿德勒正值巅峰时的著作,颇负盛名。

    我们与真相的距离——《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我一直对心理学怀有很多疑惑。以前听一些观点,说三岁看老,童年时期的经历,会塑造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譬如读到一些书籍就会和你说,婴儿哭泣要即刻去抱,不然他便会对外界没有安全感,长大后会敏感,多疑,脆弱。另一些书籍又会说,婴儿哭泣不要去抱,不然他便会沉浸即时满足,长大后会任性,跋扈,苛责。两个理论完全相悖,又都说的通,似乎是专门说来考验人的心智。再有些观点,喜欢事事都追溯童年,凡错都怪父母,一点心理不顺畅,都能在童年找到映射。然而对拥有同样经历的双生兄弟,也会生出截然不同的性情。

    有一个有趣的案例,前两天闺蜜和老公闹别扭,在群里喊了小姐妹们一起出来吐槽,看老公手机,上下班顺路带一位女同事,心理很不痛快。女孩子的友谊,通常建立在互相吐槽,和分享秘密。于是几个女生七嘴八舌,互相说起了各自的观点。A说这个必须要严肃处理,收车,写保证,去办公室宣誓主权。B说没什么大不了,夫妻之间互相信任,同事之间互相协作,不必伤了感情。C说可以旁敲侧击,点到为止,不要伤了根本。截然不同的观点,来自不同闺蜜,怀着同样关切的情绪,对同一件事情的解读。显然大家带着自己对于危机事件处理的经验,这个问题再往前走一步,便是观点底下,站着怎样的假设。

    在《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提出观点,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止是过往的经历,还有如何看待这段经历的范式。这就可以解释,同一个家庭里,虽然在同样的经历,由于各人范式不同,会形成各自的性格。一旦形成这样的范式,可怕之处在于,眼睛会被蒙上一层偏见,看待事物,劼取自己范式解读的部分事实,又会再印证自己的预测,如此循环过往,便在偏离真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人类无法感知客观事实,就像柏拉图在洞穴隐喻中所说,我们是被绑在椅子上,看墙上的投影。所谓椅子,便是我们的习惯范式,而投影便是事物被主观加工过的样子。我们看到的眼色,是大脑在色谱上“挑选”的色阈,听到的声音,是大脑在音波中“挑选”的频率。我们活在主观的世界里,才会有一种食物叫苹果,而在苹果的世界里,它可没这么想。而性格的“选择”,会蒙蔽双眼,决定我们如何看待,应对,和反思一件事。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则一生在治愈童年。现在的主流学派也都很认可童年对人生的影响意义。人类生存于社会,便脱离不了与人协作,如果在童年时期建构了很好的连接关系,有利于成年后与他人协作。反之如果建立失败,对待世界有了不良的看法,则会在成年后容易陷入自己的自卑与偏见,很难合作。我们看到在社会中取得更多回报的人,多数善于协作。

    我们与真相的距离——《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读《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在自己情绪走低的阶段,找心理学的书来纾解。十分易读,没有深晦拗口的专业名词,层层深入。通过这本书,看到了自己的一些执拗与傲慢。我一直认为对待一件事物的解读,来源于过往的经验,与思考总结。欠缺了一般范式的维度,而一般范式至少在两个层面起作用,一个是我本人对待过往经验的劼取,一个他方对待这件事情的思考与总结。而我方与他方,事实上都不是全部真相,而是走在自己的心路上。看见自己的心路,看见范式,就会看见“眼睛撒的谎”,从循环的道路中走出,超越自我。

    对待如何找到自己的范式,有一个练习,注意自己的情绪起伏,并加以记录。慢慢便会找到自己容易有变化的情绪点,那么就是自己的情绪范式了。正式它,并试着还原事实的其他部分,以此来看见自己。只有看见,才有改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与真相的距离——《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mj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