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学英语出身,许多人会问询学习英语的方法或者背单词的窍门。其实学语言哪来什么捷径,更没有所谓的速成,有的只是经年累月的积累和运用练习。
学习语言是枯燥的事情,积累单词量,组词造句,写论文练口语,没有一件能带来乐趣。但是语言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一旦开启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你会惊叹它带给你的变化。
学习语言,一定要与学习文化捆绑成一体。
语言只是工具,它的作用是帮助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而有效的沟通离不开语言背后对文化的习得与尊重。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能化解许多沟通中可能会出现的误解。
第一次见到Michael的小儿子在青岛,他们带着学生和Sean一起去酒吧玩。我们点了饮料,雪碧可乐之类。当付钱的时候,Michael帮我们几个学生抢着付了钱,但是唯独没有为他的儿子买单。惊讶的我们非常不理解,可是他笑笑说,他已成年,可以独立为自己的饮料买单,我们从来不管他。
作为中国传统家庭出来的孩子,直到大学我们几乎没有挣钱的能力,生活所有开销都由父母承担。我们无法理解Michael可以抢着为我们买单,却对自己的孩子的一杯饮料置之不顾,他付不起吗,显然不是。难道这样不会伤害父子感情?
后来我们才知道,美国很多大学生的学费都是自己打工或者贷款支付的,父母有时会承担小部分,也有许多人全凭自己。这不是支付能力问题,而是美国文化对于独立的理解与中国文化有很大的不同。18岁进入大学的学生,已经被认为成年,可以打工,需要承担起生活的开销,为自己的所有决定负责。你可以读好一点的私立,或者出州,但是也要承担更昂贵的学费和生活成本。自己选择,自己负责。
但在中国,很多情况下,孩子要完成学业,正式工作才会有稳定的收入。结婚,生子,父母才会觉得你成年,独立,可以自己生活。
一种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崇尚独立和自由,崇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而另一种文化,崇尚集体主义,崇尚相互依靠和扶持,崇尚合群和共担责任。这是不同,并不是用简单的好坏可以简单粗暴地去定义。
国外的父母希望把孩子培养成独立的个人,甚至可以完全不依赖自己,这是他们的骄傲。而中国的父母,默默为子女付出,很多时候不求回报,这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
文化的差异多么神奇,在同一件事情上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模式和方法,各有优劣。
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可以接触到全然不同的观点和角度,亦或是全新的生活方式,给人更多可能性的思索和选择。
保持内心的开放,在接触新鲜事物的时候学会去了解和尊重而不是评价或否定,拥抱不同,世界会以更广袤的景象和丰富呈现在你的面前。
电影,书籍,网络,旅游,交友都是多样的平台,帮助我们去学习和了解不同的文化。感谢文化的差异,让不同的人因为有不同的见解而能擦出精彩的火花。
这些火花和奇妙,会成为学习语言的动力,让人用这把钥匙去打开更多的大门和世界。
世界很大,应该去看看。如果不能跨出门,至少可以去了解。多元带来进步,以前古人就教我们取长补短。多元也会带来矛盾,尊重是底线,可以不认同,至少不能去鄙视或试图同化和消灭。
我热爱中国文化的底蕴,喜欢中庸之道的智慧,喜欢人情的温暖和互助。但同时,我也喜欢西方文化独立带来的自由,喜欢尊重后更多元的呈现,喜欢不同带来的可能性和开放。
庆幸我们生活在相对和平和开放的年代,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可能和便捷。文化的魅力需要耐心的发掘和体会,也许有一天,你会像我一样爱上这些可爱的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