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牧:谈散文创作

作者: 周卫英 | 来源:发表于2018-08-02 11:53 被阅读127次
秦牧:谈散文创作

文学领域,不应该以具体作品而应该以文学形式论,也不应该推许某一种文学形式比另一种文学形式高贵。在文学体裁的问题,正确的态度也应该是百花齐放。

实际上,谈到表现事物,每一种文学形式,都是各有长短的。有时候可以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我们的确需要气势雄浑,时代长卷似的宏篇巨制,长篇小说,剧本,叙事诗之类。同时也十分迫切需要大量精彩的散文,小说。

散文因为比较小,既能够敏捷地反映迅速变动的事物,又方便报纸刊物及时登载。

文学创作离不开思想,生活知识,表现手段(主要是文学语言)。一个作者在这几方面的造诣各各如何,是不是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决定了这个作者的创作水平。

尼泊尔有句谚语:无论怎么样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烤饼的锅。

作为哲学语言看,任何人的才能,都要受他的时代的培养和限制。作为文学格言看,一个作者所写的作品,不管他怎么样花尽心力,都得受他的思想,生活知识,语言技巧水平的限制。

一个作品,几十万字也好,几百字也好,也总有他的核,这就是他的主题,他的思想。思想是主心骨,如果没有这个主心骨,那个作品也就变得松松垮垮不知所云了。思想是统帅,是灵魂,没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就象没有灵魂一样。

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那一切的材料统一起来,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这才成其为整齐的珠串。

一篇好的作品如果能使人产生强烈共鸣的话,那实际也不过是一种先进的思想,由于通过生动的形象的描绘,通过比较卓越的文学手段,使人从感性到理性,引起共鸣罢了。

有了思想的线,还必须有生活的珍珠,才成其为珠串。占有丰富的生活知识的材料,对一个散文作者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对一个道理,发挥起来,才能够有丰富的材料加以体现。

而接触一件新鲜的事物,也才能引起丰富的联想,我们必须是深入生活斗争的战士式的文学工作者。广泛的直接知识,感性知识,不到生活实践中就不会知道。

鲁迅譬喻过,从干荔枝的味道,是没法推想鲜荔枝的风味的。除了丰富的直接生活知识,就没法吸取摄取间接知识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间接知识的广泛吸收,也有助于丰富和整理直接知识,使它条理化系统化。

特别是概括力巨大的正确的理论,又能够对一切知识起一种“以简驭繁”融合贯通,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以及帮助记忆的作用,使得应用起来更加左右逢源和得心应手。

④选材,对于写好一篇散文是十分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笋尖比笋身好吃,菜心比菜梗好吃。

但是,有些人写起文章来,却忘记这个道理,不去区别什么是生活材料中的笋尖和笋身,菜心和菜梗,检到一点有些儿光泽,有些儿意义的事情就写,结果就只能写出很平常的作品。

实际上,并不是任何一件有点儿意义的事情都可以写成好作品的。文学要求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文学要求浓缩,集中,概括,凝练。一个外国作家讲过这样一句话:文学写作的本领,不就是凝练的本领吗?

小说依靠的是用概括的,典型化的手段,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虚构情节,使任务和故事给人以强烈感。

散文,一般写的是真人真事,作者夹叙夹议,抒发自己的联想,倾注自己的感情,使它产生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作者去选择尖端状态,突出的,具有较大意义的事物,加以发挥,给人以强烈感,新鲜感。

我们不一定要写那些材料,但是借以概括其他,既然各个领域都有独特的,尖端的,强烈的事物,选择这一类突出材料,加以描绘阐释,而且使用新鲜独特的语言,把道理说通说透,不就可以使散文给人以强烈感,从而使蕴藏其中的思想,让读者产生共鸣。

⑤文学技巧,是有广泛内涵的,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语言的运用。文学被人称为语言的艺术,如果词汇简单贫乏,语言枯燥乏味,那还谈得上什么语言艺术了。

所以掌握文学语言本来是很重要的事情,懂得粗犷和细致互相结合,意笔和工笔的交错运用,节骨眼上的精心刻画,关键之处的感情奔注,都是重要的。

再回到那个譬喻上,有了线,有了珍珠,还必须有一双巧手把它们穿起来,这才成其为珍珠。

一切文学都是语言艺术,但是可以说,散文和诗歌,对于语言的要求还要更高一些的。

我觉得我写散文,应该在十分平易流畅的基础上讲文采,在十分平易流畅的基础上求奇警。

写各种各样的事物,应该有各种各样的笔墨,我们的笔墨,有时应该象怒潮奔马那样的豪放,有时又要象吹萧踏月那样的清幽,有时应该象咚咚雷鸣的战鼓,有时又应该象寒光闪闪的解剖刀。

但是这样几套笔墨,实际上也可以说就是一套:一套曲折尽意,栩栩传神的笔墨。

努力学习掌握这样的文字工夫,描绘事物时,形象生动,倾注感情时,激越感人;发挥议论时,鞭辟入里,而且象云母在石头里,闪闪发光一样。

妙语,警语,精彩的譬喻,贴切描绘,也能够在整篇作品里闪闪放光。在思想内容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也能够较大程度地发挥作品的艺术力量。

节骨眼上的细致加工,是十分重要的事。一篇作品能不能感动人,这常常是关键所在。

如果“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节骨眼上的加工不够,就象一登上一个高原之后,不能再攀上一个山峰似的,视野也就难以更加辽阔了。

一篇作品里面,总得有它特别强烈细致的尖端部分。正象一出戏剧有它的高潮,一阕音乐有它的旋律紧张一样。

如果从头到尾,都象缓慢的泥河似的,流水不快不慢,毫无突出之处,就不会动人。

古代有些画家,画人像眼睛,就留待精神最好的时候才下笔,有些刺绣的艺人,把绣眼睛的技艺当作“家传之秘”,绣线粗细和颜色深浅都有特别的讲究。也说明文章的画龙点睛之处,必须特别强烈和细腻。

散文作者在作品里面,不但应该以具有个性的语言适当发挥议论,还应该直抒感情“倾诉胸臆”,这才能“以情移人”,使读者读来感到亲切。

如果一个散文作者不敢流露自己的感情,不敢用自己的个性语言讲话,这样的散文,艺术感染力就会降低,因为那作为文学作品的特征被消弱了。

附录

秦牧,1919年生于香港,广东澄海人。中国散文界的“南秦北杨”,中国作家、中华书局广州编辑主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作品》杂志主编、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文联委员、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顾问。

其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

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5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

1949年,到广州从事编辑和创作工作。1992年逝世,享年73岁。

写作特点

秦牧散文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

秦牧散文特点之一,是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秦牧有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特色是,他的散文题材广泛、知识丰富、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具有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土地》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

把个人的文学创作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充满了时代精神。

秦牧主张独创一格,“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独特的创造”。他提倡扩大题材的范围到海阔天空和多方面发展文学的功能,包括教育、形像欣赏、审美、文娱方面,使作品高于幽默和情趣,“寓共产主义思想于闲情趣谈之中”。

秦牧的散文是一种智力的文体,在体式上继承了“五四”闲话体散文的特点,但又对之进行改造,并吸收了抒情散文叙事如画,感情浓郁的妙处,创造出将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体的新文体。

作品整理

1994年,在他去世两周年的前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出版了包括61本集子的《秦牧全集》10卷本,从集稿、编辑到出版。

1995年,广东成立了秦牧创作研究会,陆续编辑出版了《寻梦者的塑像》、《拾贝者的足音》等几本秦牧作品评论集。

2007年是秦牧同志诞生的88周年,8月19日是他的生日。期间,《秦牧全集》增订版12卷本在广东一次性出版。对于推动广东省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对秦牧劳累终生,历尽折磨而忠诚正直,著作等的纪念。

⑶秦牧散文《哲人的遗嘱

好几年前,我读过一则消息:青岛医学院教授沈福彭,1982年2月因病去世,他生前殚精竭虑,尽瘁教学,亲嘱死后将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五脏作局部解剖教学用,骨骼制成标本,供示教用,用遗体“再站一班岗”。

这则消息使我大受震撼,掩卷沉思,神驰黄海之滨。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献身精神,一个哲人对群体无私的爱,尽在不言之中了。

继沈福彭教授之后,北京医科大学前任校长胡傅揆教授也在生前自愿地把遗体献给学校作为骨骼标本。这两位医学教授的事迹先后辉映。

据我所知,遗嘱相赠肾脏、眼球,以至于遗体或以利他人,或造福群众的事虽有不少,但是遗嘱指定把自己的遗体制作骨骼标本供教学用的事我极少听到。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舍己为群,献身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崇高风格,从这样的实例中也可以相见一二了。

1987年底,我突然接到青岛医学院一封来信,那是院长办公室工作人员寄来的。里面除了信件外,还有一张骨骼图片,那就是沈教授遗留下来的骨骼标本了。

信里有这样的话:“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将骨骼制成骨架,陈放在青岛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的标本室里(外有玻璃罩),人们每过此室,都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瞻仰骨架。”

信末这样说:“秦老……你能否为我院沈教授写几句话,如蒙赐字,我们将把它刻在玻璃罩上……”

我端详着那张骨架图片,百感纷纭。这具骷髅给予我的不是忧惧、哀伤,而是亲切、鼓舞。

我把图片放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早晚工作时经常瞧它几眼,我觉得它对我的灵魂有净化的作用,犹如明矾之可以净水一样。

我的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没有任何绮年玉貌,皓齿明目的明星歌星的照片,却有这么一张骷髅的照片。这并不是因为我已经是老头子了,即使我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我也会这样。面对这张照片,崇敬、可亲的感情驱除了一切渺不足道的杂念。

这副骨架图片仿佛给了我一道无声的命令,我决意写那将被刻在玻璃罩上的几十个字。

平素写些小文章我是不起草稿的。但是为了写这几十个字,我却决定夜里到附近僻静的街道上长时间漫步,思索、酝酿。

我想起了一位文豪类似这样意思的话:“当你把笔插进墨水瓶里的时候,如果不是蘸着自己的血来写的话,那就不要动笔。”

那夜月色溶溶,柠檬桉雪白的树干显得十分高洁。月光透过凤凰木,洒落了一地斑驳的光点。

长街寂寂,阒无一人,我来回踱步,一次、一次又一次。那具骷髅在我眼前冉冉腾起,我的想象使他还原为血肉之躯:他埋头在灯下研读,他屹立在讲坛上讲学,他以深邃的眼光凝视人群,毅然写下献出骨骼遗嘱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

我虽不是教徒,却涌起一种教徒似的心情,渴望能够有个和神圣的魂魄对话的机会。

我知道这位教授生前曾经受过政治上不公正的待遇,然而,“风暴压不断雄鹰的翅膀。”“异端待我,国土报之。”

有人死了,还要造地宫,造金字塔,棺上要加内椁外椁,坟上还要盖巍峨建筑,死者仿佛撑开了棺盖,伸出手来喊道:“再给我东西!”

有人死时,临终还拼尽力气,讲出这么一句话:“我想再奉献!”掠夺者和奉献者之间的距离,该是多么遥远!

那夜我在街上盘桓了很久,回家后对着骨架图片,铺开稿纸,写了一张又撕了一张,最后,拼尽我的心力,终于写出了这么几十个字的《献辞》:

他生前叮嘱献出遗骸,

指定骨架标本在这儿陈摆。

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

玻璃橱外是他浩瀚的爱!

一纸遗嘱直如震世春雷,

一宗心愿想见哲人气概。

让我们脚步轻轻走进大厅,

伫立丰碑前默默礼拜!

相关文章

  • 秦牧:谈散文创作

    ①文学领域,不应该以具体作品而应该以文学形式论,也不应该推许某一种文学形式比另一种文学形式高贵。在文学体裁的问题,...

  • 请深情……

    不知是不是因为作家秦牧,于1961年创作的散文《花城》,广州城就有了“花城”的美名。记得当年我读《花...

  • 散文大师秦牧与他的名著(艺海拾贝)

    秦牧是中国非常有名的作家,他1919年出生在广东澄海,尤善写散文,秦牧的散文特点在于内涵耐读,有些作家的文字具有时...

  • 上学日记 四十四(续)

    2022年11月16日 第二节课 讲作品 秦牧的散文《缺陷者的鲜花》 作者简介 秦牧(19...

  • 六月天全能杯征文散文~秦时明月汉时关

    散文:“秦时明月汉时关”,请以“秦时明月汉时关”为名,创作一篇散文,抒情、叙事等均可,字数800以上。 秦时明月汉...

  • 走进秦牧先生的散文

    “南秦北杨”的秦牧果然不是浪得虚名。秦牧,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大名如雷贯耳,但是说起他的文章,可能是...

  • 《漫谈散文创作》读书笔记

    《漫谈散文创作》一书,从昨天开始看,已看了两章,第一章《谈散文及中国散文源流》和第二章《散文的构思》,《谈散文及中...

  • 读朵儿的诗《时尚》【牧哥读诗】

    【牧哥读诗】 读朵儿的诗《时尚》兼谈作者创作上的转向 文/牧哥 朵儿是一个渐行渐悟的诗人! 大约在...

  • 文摘; 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美的

    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这样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

  • 2018-05-29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阅读书目 一、当代散文 1.杨朔《杨朔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 2.秦牧《长河浪花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秦牧:谈散文创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pj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