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海,相遇即缘。点击上方“关注”,和我一起,解读万千心理。
1
今天具荷拉死亡的消息占据了微博热搜榜的榜首,而这距离她的好朋友崔雪莉死亡也就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在明星艺人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到底遭遇了什么?
网络暴力?威胁?侵犯?具体我们不得而知,可当一个艺人自杀的时候,最先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就是这四个字--网络暴力。
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言论自由更加容易实现了。 而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当一个人的举动稍有一点不合理的时候,下面就会有人对这个人进行语言攻击。
当有了第一个人的引领之后,后面陆续的会有更多的人对此发起攻击,而这些人里面有很多可能根本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只是盲目的跟风者。所以在一传十十传百的影响下一发不可收拾,甚至酿成舆论主体自杀这样的惨案。
2
西方曾经有这样一首歌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从这首歌谣我们可以看出,有时候一件很细小的事情,经过不断的演变和扩大,甚至可以影响未来的生死存亡。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跟我说他们公司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他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刚刚创业的小公司,加上老板7个人,但是每个人都很能干,一个人顶好几个人用。但是前不久,老板突然把他的侄子安排到公司了。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氛围很不错。
可是后来老板的侄子就开始仗着和老板的亲戚关系,不务正业起来。竟然公然的在办公桌上玩游戏吃东西,对待老板交代的任务也是草草应付了事,但每次老板一来,他就装出一副勤勉敬业对待样子。所以老板也没有察觉,没有对他进行及时的处罚。
后来,大家都觉得这样的状态挺好的,就集体效仿了起来。很快公司就变成了一盘散沙。大家拉帮结派,蒙骗老板,只拿钱不干活。在这样的氛围下,很快公司在行业里没有了立足之地,只好宣布倒闭,关门大吉。这些员工也就集体失业,另谋出路了。
3
其实这种现象就是心里学上著名的“破窗效应”,到底什么事破窗效应?其实这源自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他曾经做个一个著名的实验。
实验是这样的,他找了两辆车,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一辆停在杂乱的小区,他首先将杂乱小区的那辆车,车牌摘了,车顶也去掉了。另一辆不做任何处理。
结果,停在杂乱小区的那辆车,当天就被偷走了,而一辆车却一直无人问津。后来,津巴多把停在中产阶级的那辆车的车窗上敲了几个洞,结果这辆车就不翼而飞了。
这也就是犯罪心理学上常常用到的破窗效应。简单来讲,不良的现象被放任存在,别人就会跟着效仿,还会变本加厉,以至于造成更大的麻烦和损失。
而网络暴力,恰恰就是第一个始作俑者,打破了舆论的窗户。因为没有及时修理,后面产生了一大堆的盲目效仿者,直至酿成我们所说的“某某某不堪网络暴力而自杀”这样的恶果。前段时间热播的《少年的你》中的校园霸凌事件,其实也是破窗效应的一个反应。
4
不仅如此,我们生活生也随处见到破窗效应。举个例子:如果你去朋友家做客,你看见她家干净整洁的布置,光洁如新的地板。当你想吸烟的时候,你肯定会问朋友要一个烟灰缸,生怕把朋友家弄脏了。可是,如果朋友的屋子,本来就是脏乱不堪,遍地狼藉的,您肯定会随手把烟灰打在地板上。
破窗效应无处不在,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酿成大错。那么我们是不是对破窗效应无能为力呢?
答案是否定的。想要应对破窗效应带来的危害,只需做好以下几点即可:
1.把自己做好,尽量不犯错误。比如:当你面见客户时,你穿着得体,材料准备成分,专业礼貌。别人就会在各个地方认可你,以后谈到你都会竖起大拇指,业务也就不愁不找你了。相反,如果你邋里邋遢,语无伦次,毫无礼貌,那肯定就是另一种结果了。
2.作为管理者,及时惩治第一个“破窗”的人。我的一个当老师的朋友就蒋这一点运用到了课堂中,当教室有一个同学捣乱的时候不及时制止,后面就会有好几个跟风捣乱。所以,我这位朋友,都只抓第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并且对他进行严厉批评。
3.当自己犯错时,及时反思自己的过错。也许在大环境面前,没有办法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管好自己,不去做盲目的跟风者,不去做那个“破窗”的人。相应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上或许就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网络暴力和校园霸凌。
简单总结一下,一个细小的“伤疤”,也会演变到一个巨大的“伤口”,如果不及时补救,情况就会越来越恶劣。无论是在生活中企业管理中还是犯罪行为中,破窗效应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而破窗效应也不是不可改变,只要我们尽量做到,严格自律及时反思不跟风就可以了。
END
如果你对文章内容有想法,如果你觉得文章对你有益,如果你有心理困惑......
欢迎点赞,留言,转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