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上德若谷”,最好的品德看起来就像河谷、峡谷一样,非常空旷,里面没什么东西。因为没什么东西,所以可以放进值得放的东西,如果装满了东西,就什么都放不下了。比如废品收购站、垃圾站,还有家里的储藏室。很多时候,我们再想往里面放一些什么东西,都已经放不下了。曾有人给我送了一套很好的家具,但体积很大,幸好我的大厅里能腾得出地方,否则就放不下了。所以,我们永远要腾出最好的地方,放最美的东西。
上德者的心永远是空旷的,他永远把自己的心放空,让心像空荡荡的河谷、峡谷一样,能容纳整个世界。
和任何人打交道的时候,你都要特别注意,如果一个人习惯说“不”,那这个人目前还不行,他不是上德之人。上德之人没有“不”,他接纳一切。如果大海对小流说不,它就不是大海,也成不了大海。为什么?因为他拒绝。大海就是因为不拒细流,无数条细流才能汇集为大海。上德也是这样,他必须容纳更多的世界,才能让自己的世界尽可能地丰富。一堆堆土石可以聚成整座大山,一条条溪水可以汇成一片汪洋。所以,不择细流,不拒寸土,才是上德。
对人生来说,“细流”不仅仅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世界,也是各种疾病、灾难、违缘和厄运。在上德者的心中,一切都是生活赐予的最佳礼物。老子真是了不起。
“大白若辱”,最洁白的东西,看起来就像黑的一样。这里指的是个人品行。也就是说,最高洁、最伟大的品格,看起来跟大家都差不多。这个“辱”不是悔辱的意思,它指的是黑色的、像是被污染了一样。换句话说,修道修到一定的时候,也就和光同尘了。
曾国藩临死时家里没什么钱,他是一个真正的清官。但是,别人给他送礼的时候,他总会从一大堆珍贵的礼物之中选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收下。比如,他的一个部下带了很多珍贵的礼物去看他,他没有接受所有的礼物,只选了一顶相对便宜的小帽子戴在头上,然后对部下说:“别的你拿回去吧。”为什么?因为他不想让送礼的人难堪。这就是典型的“大白若辱”。表面上看,他也收了别人的礼物,算不上清官,但他是严格意义上的清官,因为他没有收礼的心。海瑞等人跟他不一样,海瑞不会照顾送礼者的情绪,他直接就说“老子不要”,甚至会把你揪上去纪检委、反贪局。现在有很多清官都是这样。当然,这不是不好,也很好,只是算不上最高的德行。品质最高的人心很软,他不愿轻易断送一个人的前程,甚至不希望对方下不了台,但他仍然会表明自己的态度。所以,品质非常好的人,往往是看不出品质的,因为他和光同尘,让所有人都舒服,谁都觉得他和自己是同一类人,其实他心中有自己对品行的守候。
“广德若不足”,最伟大的品德、最博大的胸怀,看起来总像有缺陷似的。为什么?因为他不张扬、不骄傲。品德越好的人,越会觉得自己不足。比如一位德国朋友,他告诉我,自己以前很喜获去探索未知,在韩国、日本、中国都留过学,中年之后才发现,世界这么大,就算用尽所有生命去探索未知,也没有办法探索得完这也是一种胸怀。接触得越多,人就越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越是有智慧,就越会觉得自己没有智慧。所以,永远都要觉得自己知道得很少,永远敬畏未知。只有瓶子里的蜘蛛才会觉得自己是王,当它从瓶子里出来,进入一片广大的天地时,它才会知道自己的渺小。同样道理,乌龟如果只生活在水洼里,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庞然大物,如果进入大海,就会发现自己太小,世界太大。人如果一辈子都待在船上,就会觉得船是整个世界,他了解船上的一切,就觉得自己太了解世界了,世界也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广德若不足”。越是精进修行,德行越高,就越会感叹真理的无穷无尽,感叹世界的神秘莫测,也越会变得谦虚低调。为什么?因为,他发现世界上还有很多比自己——甚至比人类更伟大的存在,自己真的不值一提,所以他不能不谦恭,不能不低调。
如果你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不足,就说明你开始有广德了。但觉得自己不足不意味着没有自信,广德者是有自信的,德就是种自信,是大道在自己身上的一种体现。大道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他才是广德之人。所以,广德之人虽然有自信,但能包容更多的东西,也会永远敬畏自己所不知道、不能及的世界。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二辑》雪漠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