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随笔专题投稿散文杂文随笔精选录
人生之惑 是通向“不惑”的必由之路

人生之惑 是通向“不惑”的必由之路

作者: 112212 | 来源:发表于2019-01-04 23:14 被阅读0次
人生之惑 是通向“不惑”的必由之路

孔子曾这样勾勒他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此完美的人生演绎,不愧是时代长河里的明灯,大浪淘沙后的圣人。

而我们凡夫俗子完全不同,大多数人一生平凡,从呱呱坠地开始,就伴随着长期的困惑、挣扎和迷茫,所以我们总是渴望快点找到一条直抵成功的“不惑”之路。

但其实,真正看懂人生的人,不仅珍视今天的成功,莽撞不堪的昨天在他们看来也同等重要。因为他们知道,“今天”是因为“昨天”而成为“今天”,没有“昨天”,“今天”就永远成不了“今天”。

著名文化人高晓松在46岁做客《鲁豫有约》时曾剖白心迹,说自己虽然已经进入“四十不惑”的阶段,但依然非常怀念年轻的自己,那个困惑、慌张、挣扎的自己。言辞恳切,对过去满溢深情。

是的,不要急着否定人生中的挫败和困惑,要相信人生的每一步路都不会白走,都有它不得不这样走过来的理由。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生往往只有触底之后才能漂亮反弹,正如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才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就是极为生动的诠释。他写了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经典名著《史记》。在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中,他说:“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

所谓“论次其文”,指的就是撰写《史记》,司马迁撰写《史记》长达十几年,期间还因李陵之祸不幸被施以宫刑,人生几多曲折,《史记》一书当然也是司马迁发愤著书、探索人生的心血结晶。

因此,当司马迁在写《史记》中的人和事时,我们常常能通过“太史公曰”的旁白,看到一个困惑、孤独、挣扎、倔强和感性的司马迁。

像《史记》七十列传中的首篇《伯夷列传》,司马迁感慨像伯夷、叔齐这样的良善之人居然被活活饿死,而盗跖那些坏人却可以寿终正寝,由此生发了强烈的人生困惑。

活了四五十年了,以为活明白了,以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却事与愿违,他很困惑、不解、郁闷,登临高处,扯着大嗓门质问寥阔宇宙:“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司马迁因自己无辜受了宫刑,内心愤懑委屈,一旦遭遇类似的人事便激活了他的情感,这种情感困惑使他内心涌动着满腔热血,笔力一挥,水墨间便是一片行云流水。

当文字慢慢落到纸笺,既是司马迁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他逐步走向古今通达的不惑之路。

笔笔滑落、遍地生花,终成一代史家绝唱,司马迁也从困惑走向了“不惑”,掌握了历史发展规律,活出了自我的精彩人生,完成了他在《自序》中剖白的写作初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人生在世,本来就是一个不断修炼、不断完善的过程。不仅我们凡夫俗子是这样,所有的伟人名人都如此,因为我们本质上都是人,除了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相关文章

  • 人生之惑 是通向“不惑”的必由之路

    孔子曾这样勾勒他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惑:福兮·祸兮

    惑:迷茫、疑虑、担忧、恐惧⋯⋯ 生活之惑,延缅流长.. 人生到了四十才能走出不惑之年,何等的漫长岁月,需要经历与煎...

  • 不惑之惑

    前行的步伐何时停下 问自己摇头作答 像迷途的羔羊没了方向 没有思想的一味迷茫 不是到了不惑就明了吗 为何还是不知身...

  • 不惑之惑

    毫无疑问,在一些方面我们是幸运的,比如说我们有两个新年。不论在那个“创世”的年代先贤们怎样定下这个规矩,但...

  • 不惑之惑

    年近不惑的我们,大约有多久没有一个人吃过一碗街摊小面了?有多久没有独自漫步于冬日黄昏的路灯下了?有多久没有细细品味...

  • 不惑之惑

    我感到仓促的急迫,是压力山大,是摇摆彷徨,亦或是临时方向感的缺失。也许像鲁迅先生那样说的,我早该写一点文章的...

  • 不惑之惑

    孔子曰:四十而不惑。意思就是说人到了这个年龄,应该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有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而达到这个境界彻底悟透的...

  • 不惑之惑

    当我敲开17栋102室的房门时,开门的是老G为之挥霍家财的那个女人,一个笑起来眼角露出鱼尾纹却仍然打扮时髦的女人。...

  • 不惑之惑

    虽然心里一直不肯承认,但悄然而生的白发和日渐深刻的皱纹无一不在印证已经年逾不惑的事实。 原以为...

  • 不惑之惑

    这是一次为了寻找答案的旅程, 前世今生,因果轮回。 于是,我赤裸裸的来了。 据说,真理行走人间 也是赤裸裸的 然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之惑 是通向“不惑”的必由之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yl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