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香港教育局副局长蔡若莲的长子潘匡仁从家里40多层的高楼坠亡。
蔡若莲曾任教师和中学校长。他的儿子毕业于香港名校,海外留学,热爱音乐,体育和单车。有为青年轻掷生命,是教育的失败,还是母亲的悲剧?
我从小在教师宿舍大院长大,见多了教师家庭亲子关系的苦乐悲欢。
很多教师子女学业优秀,但心理问题成堆。在一向伟大光荣正确的母亲面前,孩子们饱尝了被说教,被苛求,被否定的苦痛,一生都在内心能量的彼此消耗中苦苦挣扎。
![](https://img.haomeiwen.com/i3863118/f1941b5a7fcdb8e3.png)
一,把教师特质代入母亲角色,抹杀孩子个性发展
母亲的作用之一,就是充分挖掘弘扬独特个性,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很多教师出身的母亲,忽略了孩子的性格特点,偏好擅长以及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特征,一切用是或者非来衡量。远远从小顽皮有名,家里经常跟鬼子扫荡一样,家具器物绝大部分残缺不全。上课说话,写作业不按要求,还经常跟老师顶撞。常常被当教师的母亲暴打怒骂罚跪。初中时,一位数学名师发现了远远的数学天赋,将他培养成了奥赛冠军,保送到天津大学。反思后发现,远远小时的调皮捣蛋,都是聪明才智在隐隐凸显。虽然后来远远在学术上成绩斐然,但自卑退缩,不敢与人打交道的性格,不能说与幼年遭受的打压没关系。
有时,错误的教育比不教育,离孩子的智慧更远。
![](https://img.haomeiwen.com/i3863118/8ea29a90947a3148.png)
二,把教学模式导入亲子关系,淡化了对孩子的情感支持。
王老师外号“饭凉了”,每每因为孩子挑食,写作业磨蹭,跟伙伴打架等问题,都要掰开揉碎反复教育,一说就关不住闸。一次婆婆连催三遍“饭凉了”。她的女儿也想出了应对的办法,叫“气沉丹田,神游八荒”。
孩子的所有不正常,都是对爱的呼唤。孩子出现问题,需要的不是教育,而是情感支持。共情他,倾听他,理解他。进入同一情感频道的基础上,再谈论是非对错,给出解决方案。
处理情绪,先于处理事情。
三,把学校模式搬入家庭,忽视与孩子的亲密互动。总是充满教育氛围,随时随地准备拉开架子教训人。儿女们也一直绷着弦,戒备着父母不知何时冒出来的责备。其实,父母与儿女之间,应该是抱抱,亲亲,撒撒娇,耍耍赖,相伴做一些无用却充满感情色彩的事情。给孩子童年的背景涂上满满的暖色,让孩子的皮肤,身体,心灵处于满足状态。小晶同桌的母亲,是一个没文化的农妇,常给女儿做花式面点带到学校,亲手给她裁剪各式衣服。晚上,女儿写作业,母亲就在一旁纳鞋底。累了,就在炉子上烤一把花生米,母女一边吃一边笑成一团。
淳朴无功利的亲子关系,才是家庭教育的本质体现。
![](https://img.haomeiwen.com/i3863118/c7ef737f60572888.png)
四,把教师模式放置在家庭环境,喋喋不休,不留空白。
小萃说,她的父母反应特别敏捷。小萃打翻了水杯,烧干了水壶,考试成绩下降,父母总是第一时间争前恐后训斥。小萃说,不批评,我以后不知道加小心吗?为什么不给我自己默默反思的机会。
不相信孩子自备反思和修复能力,出一点问题就开启教育模式。唯恐慢了,孩子就变坏了,漏了,孩子就万劫不复了。
好为人师带来的是对孩子自我觉察的阻断,不如给孩子留出空白。
五,永远伟光正,不接纳认同孩子。从来不问问孩子,“你感觉如何”,“你想怎样”,“你希望我怎样”。而是,“我觉得你该怎样”,“我要求你怎样。”从来不接纳孩子的情绪,感受。不认同孩子的动机和渴望。居高临下地说教,常常跟孩子的内心需求风马牛不相及。说教越多,孩子问题越多。
![](https://img.haomeiwen.com/i3863118/dd815f019e008145.png)
当一个母亲把教师特质代入亲子关系:
关注的是行为,忽略的是孩子内心感受;
关注的是道理,忽略的是对孩子的情感支持;
关注的是责任,忽略的是对孩子的接纳和认同。
在严苛的教育和滔滔不绝的大道理面前,
支持没了,帮助没了,爱没了。
孩子在家庭找不到支持系统,只好关闭心门。
向网友找理解,跟大叔大姐求慰藉,在游戏中找成就感,到破坏中刷存在感,在作祸中引起父母关注。
实在找不到出口,就去向死亡寻求最后的解脱
说到底,家庭教育的实质不是说教,而是建立关系。
亲子间建立了和谐亲密的关系,孩子的接收器才会打开,孩子才会因为依恋和爱,向着家长希望的方向努力,家长的教育才会行之有效。
相反,亲子关系疏离隔膜,逆反对抗。一事当前,孩子先竖起戒备的心防,想着怎样对抗家长,哪里还顾得上反思提升?
最后导致人格心理出问题,表现在:
焦虑,不安,恐惧,匮乏。
对这个世界失去信任,对人生失去希望。
自卑孤独,自暴自弃。即使学业有成,也找不到幸福之门的钥匙。
教育的本质,是建立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
毕竟,再优秀的教师,在家里,也只是母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