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陕西中考语文试题分析
2023年陕西省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落下帷幕,纵观整套试题,充分体现“学生本位”,遴选整合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的试题材料,既贴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热爱生活,积极引领精神成长。下面我将从试题总特点、试题变化、各板块能力考查点、中考备考启示四个方面进行分享,如有不到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试题总特点
1.巩固“双减”成果,守正创新并进
中考命题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全面推进减负提质,巩固“双减”成果,促进学生五育并举。
2.依标扣本命题,立足深挖教材
试题对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突显了教与考的有效衔接、学与用的有机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相融相生。例如对文言文的考查,关注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掌握情况,关注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运用能力。
3.创设真实情境,渗透学科素养
真实任务情境化命题就是要让考试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体验相结合,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真正引导师生在日常的教与学中运用“真实任务情境”主动培养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动培养核心素养。
4.搭建思维支架,丰富语文生活
今年的语文试题中,在文言文中也设置了思维能力提升的支架,一改其直接设问的方式,变为探究式设问,引导学生理解“郑国的任务是否完成”。
5.凸显地域特色,探索学科融合
综合性学习活动三中的链接材料,选取的是出土于汉景帝阳陵的千岁美女“姗姗”,让考生与其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这里创设真实的对话情境,借助链接材料,既考查了考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又使考生感受到了汉服的魅力所在,从而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文言文阅读节选自《史记·河渠书》,向考生讲述了郑国渠的历史渊源。郑国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已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借助文言文的语料,不仅考查了考生对实词、虚词、语句的翻译等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引导考生关注地域历史文化,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接受并传播家乡传统文化和精神,从而永葆乡土历史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二、试题变化
1.试卷的局部布局发生变化,将古诗词默写部分提前。
2.基础字音、字形、语段修改、名著阅读部分融合在整体语段中。字音字形回归的更彻底,没有以选择的形式出现;语段修改中标点符号、句子成分、语序填写,考查的更加全面,而这分知识都藏在课本的“虚化方框”里;名著导读部分,更侧重整体的感受,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3.综合性学习和非连续性读本,不变中的变化,就是紧贴时事热点,前者汉服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后者有关“教育改革”。
4.记叙类阅读部分:①从以往表格、箭头式呈“树状图”融合。②赏析句子,打破经典的“修辞、描写、重点字词”,延展到“句式特点”,赏析句子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修辞、描写、重点字词、句式特点、语言风格。③关于主题的考查,以辩论论题形式出现。
5.文言文部分,习题走向未变,只是选择课外文言文,依旧是外部形式变化。
6.作文呈现方式以“征稿启事”的形式呈现,本质“话题作文”。
7.分层赋分,强化思维。
第4和10小题答案采用了分层赋分法,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以及学生思维的深浅度。通过分层赋分,更能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
三、各板块能力考查点
(一)积累与运用
1.第一题为默写填空试题,(1)-(6)题中选择4题,(7)-(8)题中选择1题,其中难度偏上的为(7)-(8)题相对而言是理解性默写,难度有所提升,需要学生对课文背诵既要把握熟练度又要理解性记忆和理解性输出。
2.字音字形考查改为在语境中选择合适字词读音和字形的填空题,凸显语言运用的核心素养考查。题型考察简单易得分,重点把握学生基础字词生字拼音书写的规范与熟练。
3.名著阅读试题注重引领学生关注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学生列出《朝花夕拾》、《红岩》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本名著,中外名著均有所涉及,《红岩》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目的选择均侧重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指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列出三本名著供学生选择,既扩大了考查名著范围,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而试题设置情境为“毕业生为新入学七年级学生推荐一本书”既还原了学生真实生活实践,又对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具有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题型考察难度中等,学生易得分。
4.语段修改考查学生提取句子主干、标点、语序等知识。题型难度中等,学生易得分。
综合性学习
材料突显地域文化、传统文化,考题则强调融合与传承。既对学生思想审美有引导作用,又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对话”属于情境写作,有“链接材料”。“超时空对话”的穿越感,需要协同传统文明和时代精神。想象力、换位思考、古今协同等,综合性较强,属于提升了难度的题目。
活动四:“融通”,需要明确话题背景和主题活动,还要关注历史和现实的关系,设置具体情境,对考生的语言组织与古诗文内涵发掘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阅读
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依旧设计三个小题,分值由2022年的12分调整为9分,设置更加合理。
第7题、 第9题和往年考查一样。 第8题融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内容整合“借鉴作用”提升了考试难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就是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如果不能关注到“话题”和“结论”两个概念的发现和应用,学生概括的信息点和概念就容易被感性所左右。作答时学生需要转换语言表达方式,指出“课后联盟”的做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对学生提炼概括信息能力、思维整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2.记叙类阅读:选材贴近学生生活,突显教育成长的主题。小说《爆花》借助母子之间借育花来育人的故事,体现反思成长的主题。设置的题目在引领学生理清小说情节,探究小说的意蕴内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表达自我,激活学生的思维经验和情感体验。
第12题,语言赏析,已褪去套路化的模式,从孩子、母亲两个角度设点考查,让学生借助人物的动作语言进一步深入体会其心理与思想情感。
第14题学以致用,考查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尊重学生个性特色,搭建了学生个性解读的平台。学生可以表达对成长的矛盾与思考,也可以写对他人的希望,写对社会的关注等。
3.文言文阅读:选自《史记•河渠书》,依据“双减”和课标要求,试题整体难度不大,由往年的课内外对比阅读改成单一的课外文言文阅读,紧扣陕西的地域文化,在考查学生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文言阅读的综合能力,既秉承了传统文言试题的特点,又在传统中不失灵活,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了解河渠历史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有利于学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4.诗歌鉴赏:遵循古诗文学习核心价值内容,考查经典篇目《观沧海》,设题贴合学生生活场景,设置情境,既关注学生词语赏析的基本能力,又让学生理解诗人曹操的博大胸襟和气概。第20题考查涉及到学生对于中国民族传统乐器的了解,这些乐器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瑰宝。旨在让学生了解并传承我们的传统。题目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同时也具有挑战性。
(四)作文评析
2023年中考语文作文题是典型的个人体验任务驱动型试题,主要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1.创新题型,形式新颖。
今年作文题以应用文“征稿启事”的形式,创设情境,采用“导语+题目”的形式,要求学生回忆2023年春天运动场上的美好瞬间,以“运动场上的风采”为题写一篇文章。
2.话题内容,贴近生活。
疫情之后,校园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运动场上有活跃着孩子们的身影,学习生活紧张而有序。本次作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体验,让学生捕捉青春的美好记忆,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
3.任务驱动,考查综合素养。
驱动型写作任务考查学生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这类试题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能在真实的任务中,记述生活经历,表达情感体验。今年作文题目要求学生要完成征稿这一任务,关注自己经历的学习生活,考查学生体验、反思、表达的综合能力。关注德智体美劳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中考备考启示
1.研究新课标,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2.注重落实,夯实基础。
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字词、古诗文,可通过背诵默写、汉字听写大赛、飞花令等活动赏析落实到位。语法知识关注课文后面链接,训练题中加强巩固。必考名著紧跟课本,通过班级阅读分享、学校大型阅读分享会等途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督促学生分阶段、分目标深入阅读。落实要放在每一天,而不是放在最后一年。
3.重视教材,立足文本。
(1)上透课内文章,关联课外文章;
(2)思维推断与记忆性教学相结合。
文言实词坚持用文言方法推断,同时要反复落实,牢固准确记忆。虚词用法在疏通文意中渗透并注重分类归纳整理。文章主旨、人物品质等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
4.坚持语文生活化,体现语文综合性。
辩论赛、征文活动、主题演讲、仿写,问卷调查、访谈等活动要更多地渗透在日常教学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
5.与时俱进,关注热点,弘扬文化。
6.平时检测中要多见题型,更新视野。
7.作文:
(1)阅读和积累应该从小开始。
我们应该从起始年级开始就让学生阅读《语文报》《散文》、《读者》等优秀报刊,或者其它文学、美学作品。这些报刊杂志每一期都有优美的文章、丰富的课外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情感教育。除让学生广泛阅读外,每星期还要求学生做一篇读书笔记,对自己喜欢的文章或片断进行欣赏,把感悟写下来。
(2)平时注重积累、名言警句和优秀的段落或文章。
每星期布置抄写积累作业,名言警句和优秀的段落或文章。这既可以练字,也是潜移默化,扩大学生的课外积累。同时在抄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背通,“背通虽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却是一个文明的办法”。
(3)重视点滴的作文训练。
平时教学中,当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引导学生时刻用眼用心体会生活,及时用笔记录生活,以此培养学生丰富细腻的情感,提高观察感悟能力,并为写作积累鲜活真实的素材。让学生写日记或写随笔不失为一个很有效的举措。
(4)要在初中阶段给学生贯穿系统的快速作文形成的方法,教会学生:审题立意、构思选材、排文布局。
总之,这套试题实现了中考语文命题从“知识立意”到“素养立意”的转变,必将引领语文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重“教—学—评”的一致性,构建高效课堂,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设置契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的跨学科学习等任务群,从而引导学生在任务情境中完成系列化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有效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