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教学
浅析古典诗歌艺术中的“动”与“静”

浅析古典诗歌艺术中的“动”与“静”

作者: 学语心远 | 来源:发表于2021-08-24 16:09 被阅读0次

摘要: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仅严格讲究韵律,还具有短小精悍、内涵丰富的特点。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各有其功效,而动与静的表现手法更是备受诗人青睐。本文将以几首古诗为例,简要说明古典诗人是如何运用“动”与“静”相结合的方法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并以此探讨诗歌中的美感。

关键字:“动”  “静”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诗人运用一定的手法,通过诗歌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动静结合作为诗歌表现手法的一种,是指在描写景物时运用的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等手法。需要指出的是,“动”、“静 ”即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塑造出一种意境、情趣。在描写景物的文章中,如果单单只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化静为动,或以动衬静,则会产生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下面将以每一种方法举例说明。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的手法是诗歌表现手法中的一种,它有利于作者感情的抒发,有关动静的描写是分析、推敲诗歌的重点,如果感情的抒发与动态静态地描写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那么我们就应该从其他方面来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这首《山居秋暝》是山水诗中的名篇,它道出了隐居者的心声。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勾勒出的雨后山村的自然图景。雨后乡村的清新、宁静,呈现在读者眼前。一个“空”字,写出了天高云淡,描绘了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在这样的世外桃源,是多么的恬静舒适啊!如此描绘山水田园的环境,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皎洁的月光照在松林上,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诗人通过两个动词“照”与“流”,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让人感觉到大自然似乎也在动,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仿佛觉得自然的美与自己心境的美已经完全融合为一体了。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即“浣女”、“渔夫”,并且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运用的极为妙。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波动,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诗的中间两联虽然都是写景,但侧重点却不同。颔联侧重写物,以物的纯美而明志的高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寄托理想。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既然春天的芬芳留不住,就由它去吧,我自己却要留在这风光无限好的山中。

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颔联描写的“明月”,“青松”,是静景描写;“清泉”,“流”,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沛,流速加快,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描写对象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以动衬静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同样出自王维。鸟鸣涧,是一个风景极其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态描写,作者采用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

“闲”表明了诗人内心的静,正是由于诗人心静,所以连桂花的掉落,也能被其觉察到。一个“落”字,写出了夜晚的静谧,甚至空寂,让人惊叹不已。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诗人用静静的心灵去细细地聆听花落、鸟鸣,写出了环境的静和内心的静,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致的大自然在诗人的笔下有声有色,生机盎然。月出本无声,却惊飞山鸟,这是动静相衬的最佳艺术境界。这首诗之所以好,就在于“动”、“静”恰到好处的运用。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将动态的“花落”与静态的“人闲”相结合,又由于是夜晚,那么诗人是不可能看到“桂花落”的,所以只有诗人的心静,才能感受到花掉落的过程。再看“春山”,夜晚时分,鸟儿停止歌唱了,游人也入眠了,所以是“空的”,而白天定是另一番情景,热闹非凡,充满欢声笑语。同时,王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所以“空”应该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只有心境洒脱的人,才能发现常人无法察觉的事物。后两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是说月亮的出来,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受惊的鸟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鸣叫声。诗人以动衬静,动词“惊”、“鸣”,表面上打破了夜的静,实际上是用声音来衬托山里的静与闲。

三、化静为动

化静为动是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或将无生命的东西生命化、动态化,将静态的形象化为动态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少年行》

马上谁家白面郎,临街下马坐人床。

不通姓氏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这是杜甫的一首诗,表现的是一位粗狂少年形象,诗人用了三个动作描写来刻画少年,一是“下马坐人床”,不打招呼直接坐人家的床,可见少年很没有礼貌;二是“不通姓氏”,诗人从语言角度描写,不仅对上句做了补充,而且对此作出评价;三是“指点银瓶索酒尝”,此句是动作描写,是对第三句的进一步形容。杜甫在此描写少年形象,完全采用动态手法来达到静态目的,通过动态感极强的语言和动作,将一个不懂礼貌的少年粗豪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

再看下面这首诗:

《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此诗是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其羁旅异乡的感慨。“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无生命的花朵以生命,花朵也是动态的,并且摇曳多姿。“花欲燃”, 描写了一副鲜花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非常灿烂地开放的画面。诗人用动态的火来写静态的花,思维及其独特,想象非常丰富。

四、化动为静

化动为静,就是把动态的事物用静态的词语描绘,已达到惟妙惟肖的效果。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此诗作者是李白。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意境非常的优美: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其中,“飞泉”本来是—幅动态的景物,诗人却用了一个“挂”字,这就把动化为静了,它使人想到了山的陡峭和山泉落下的场景,这是化动为静的表现手法。同时,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来是一幅静态的景物,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味道了,它使人联想到了随山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这是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 

再看一首诗: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刘攽所作。前两句“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写的是雨后池塘的静态之美,诗人用“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只淡淡地用一个“平”字,让人觉得很平常。第二句中“淡磨”两字运用的非常好,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喻很新鲜。这两句语气平缓,字字清静,连略带动感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读者以一种轻淡的感觉。

后两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的雨滴,洒落在池中绽放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的声响。诗人笔下的“东风”、“垂杨舞”、“荷心万点声”,具有一种动态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机,自有一番情趣在其中。同时,节奏由平缓而转向急促,“忽起”二字,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接着再由“更作”二字呼应,从而把有形的、无形的、静态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系起来,形成一幅形声兼备的画卷。这首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总结

诗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塑造诗境的工具,也是诗境的最直观的呈现。诗的意境的创造离不开语言,所以历代文人墨客都很注重提炼文字,力求在语言方面达到很高的造诣。尤其是,古典诗歌艺术中的 “动”与“静”技巧的运用,对一个诗人而言,运用的好,它就会名垂千古;运用得不好,就会遭到人们的批评与嘲讽。今天,我们学习古典诗歌,并对其进行鉴赏,不仅要学习诗歌中的方法与技巧,也应该学习古人的那种淡然恬适、超脱万物的的心境。学习古典诗词,丰富我们的心灵,提升个人素质,感悟人生。

相关文章

  • 关于绘画艺术与中国诗歌的断想

    关于绘画艺术与中国诗歌的断想 ■山田耕夫 近来,我在简书里读到静铃音的《于留白中...

  • 诗艺小札 | 奔放的爱情可以直至灵魂所及的深度

    文/极客少年 惯读中国古典诗歌的人,初读西方古典诗歌就会感觉有点怪怪。诗歌里那种奔放的情感和华丽的铺陈,完全是与中...

  • 汉乐府|上邪·无泪

    【汉乐府】古老的民间诗歌艺术形式,亦有文人所作,与《诗经》一样,有独特的古典诗歌韵味! ​上邪 ​两汉/佚名 ​上...

  • 34.浅谈诗歌的意象艺术鉴赏/徐宏

    浅谈诗歌的意象艺术鉴赏 徐 宏 意象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已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性。在我国古典诗...

  • 古典诗歌中的“叠词”现象

    叠词是一种语言艺术,在古典诗歌作品中频现。在《诗经》的305篇作品中,就有 204篇运用了此种艺术手法。例...

  • 也说对联

    “对联”又叫“楹联”,春节贴于门上叫“春联”,是我国的一种独特艺术。对联从古典诗歌发展而来,它的艺术特点也跟古典诗...

  • Why must art be static? 亚历山大·考尔

    Alexander Calder (1898 -1976,美国) 艺术为什么必须是“静止”? 微妙的在“静”与“动...

  • 茶中动与静

    看到一句话“该静则静,该动则动,有念头的时候就去动,自然找活干,动中念头少了,想静下来,就去安静下来。于这动静...

  • 《诗经绘》:不读诗经,不知万物有灵

    艺术意境乃是我们民族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讲究艺术意境乃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

  • 跑中的动与静

    哲学中,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跑亦然。 按理说,人奔跑就是为了动,静的跑有违于人的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古典诗歌艺术中的“动”与“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bfe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