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80后,出生在物质和教育资源都很匮乏的农村。
我的童年里没有游乐场,没有玩具,也没有很多漂亮的衣服、鞋子。
甚至父母对我们的关心,也只停留在“不冻着,不饿着”这样最基础的需求上。他们不是不想照顾我们,只是每天要下田劳作,根本没有闲暇顾忌我们。我只到饭点记得回家吃饭就行了。
当然,我们那时也没有那么多的早教课、特长班。我们村子当时甚至没有正儿八经的幼儿园,所以我们的无忧无虑的学前时光,能持续到六七岁上小学之前。
我现在觉得,我在六岁之前在村子里自由、野蛮地成长,在田间地头踩着松软的泥土疯跑着长大,未尝不是另一种幸福。
这种童年的经历,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甚至现在农村的孩子也无法体验到的一种童年快乐。
我们那时虽然没有玩具和手机,但有广阔的田野,大自然里的泥巴、树枝、小石子都是我们的玩具。
几片破瓦片、菜叶,几棵草,几块土坷垃,加上几根小棍子,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就可以玩过家家的游戏。
在巷子口的大树下,我们一群小伙伴围坐在一起,你当爸爸,我来当妈妈。用两块砖头支起一个大瓦片,放上几块菜叶,就炒出来一份菜。在一个小瓦片上放上一把狗尾草,几块土坷垃,就是一盘山珍海味。
让家人找几块花布缝起来,装上玉米、豆子,就做成了一个沙包。
在家里找一个小的铁管,或者圆形中间带孔的古铜钱,用布缝起来,然后找村医要一根输液的细软管,剪一小段,缝在圆孔中间,里面插上五彩缤纷的鸡毛,就做成了一个漂亮的毽子。鸡毛也是我们从家养的公里尾巴上拔下来的。
炎炎夏日,我们大中午的也不睡觉,偷偷跑到村头的荷塘里折一片荷叶,顶在头上当伞。还要防着不被荷塘主人发现。
我们从下过雨,还没干透的泥地里挖出软硬适中的泥巴,几个小伙伴一起在大门口的大石头上捏泥人、捏圆球球,放在太阳底下晒干。我们还用泥巴捏成碗的形状,倒扣着往石块上摔,彼此哪个小朋友的碗底破的洞最大。还美其名曰:放炮。
田地里的一蔬一菜,这都能拿来为我所用。
春天,地里的蒜苔长熟了,抽一根蒜苔左右一弯,用从蜀黍苗扎撑的扫把上折一小段细硬的梗将两头扎在一起就成了自制的手镯、项链。
掐一段葱管,放进嘴里就能吹响。从树上拧下来一段柳条,就能做出一只柳笛,吹出动听的笛声。
收红薯的季节,拾起一段红薯藤掐去叶子就可以当跳绳。短一点的藤当单人跳绳,长一点粗一点的藤可以当大跳绳。
无边的土地,蓝天白云,纯朴的村落,亲密的小伙伴,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现在城市里的孩子,住在单元楼里,被父母、爷爷奶妈带着。
3岁就被送进幼儿园,有的甚至一两岁就被送去早教课,我觉得他们也挺可怜的,少了我们当年的自由自在的童年时光。
(作者简介:麦田的鸽子,热爱文字、阅读,热爱电影、旅行,热爱生活。用笔记录生活,抒写人生。微信公众号:麦田的鸽子)
齐帆齐第8期28天写作成长营第24篇,1142字,累计36884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