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主题绘本里的育儿经。
绘本是儿童文学,但却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买单的还是家长嘛。所以呢,和一些没怎么接触过绘本的家长,怎么谈绘本呢,“绘本中的育儿经”我认为就可以是一个切入点了,毕竟现在的家长都很关心育儿话题,以读绘本引申出育儿理念与方法,这也就是今天我分享的主题。
前两天看公众号信息发现,我们这悠贝亲子院也邀了一期专家讲学,题目也是绘本中的育儿经,专家是朱莉老师,也是正面管教的前辈,当真是巧了呵,同时倒也证明“绘本中的育儿”这个话题,值得大家去关注与发掘。
绘本的题材内容现在相当的丰富,我归纳为:有爱的,有趣的,有理的,和有用的。有爱的,比如
大大熊耐心回应小小熊,温暖的轻柔缓慢
智慧熊爸爸用游戏方式引导孩子的故事,温情从容
有趣的
一个邀请体验游戏,让你面对诡计十足的熊孩子,体验如何坚定界限的有趣对白。
一对童心未泯的父母,想方设法让孩子不要这么早睡的有趣故事。
有理的
当一个人抱怨得到太少的时候,不妨让他先失去一些。当人想起不幸的过去,那今天的种种不快都是幸运的。
这个故事其实也与睡觉有关,它是一个改篇故事,从一个老婆婆抱怨小床吱嘎吱嘎响让她睡不着开始。
还有一种呢,有用的绘本
从绘本归类层面,这个出版方设计出来的有很多,像上周的好妈分享的情绪绘本就是这个范畴,《菲菲生气了》就是经典。还有讲行为习惯的《歪歪兔》,还有什么财商培养的逆商教育什么的,等等。这个层面通常体现在成人试图给孩子一些引导,目的性较强,但是家长喜欢。
那今天我想谈的另一个层面的“有用”,就是从育儿角度去解读绘本,绘本不仅是给孩子用的,也可以是给家长用的。话说绘本馆馆长有两大内功要练,一手绘本故事,一手育儿知识。我的兴趣就是去寻找结合点,在给家长讲育儿理念的同时植入绘本概念,或者说用讲绘本的形式来导入育儿方法。
如果大家够留意的话,我刚才给出的故事都是有关睡觉的主题。
哈,今天聊的就是孩子不肯去睡觉的话题,这个话题相信有很多家长颇为困扰。就像这本《睡觉去,小怪物》
,一让他睡觉,他就开始跑,让他给妈妈道晚安吻,不干;让他刷牙不好好刷,还用牙刷刷水龙头;完了又说要大便,接着要你讲故事,还是你讲了N遍的那本;上了床不好好躺着,玩蹦蹦床;躺下了又说要喝水。极尽折腾之事,和“鸽子”兄弟有得一拼,总之是让你痛不欲生的经历。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可以怎样做呢?那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从读这本“反面管教”绘本开始吧。
环衬,追逐的情景刻画
这个场景大家很熟悉吧,孩子经常会向别人发起追逐游戏:“来呀,来追我呀”。
为什么会这样?追逐是什么?不放弃!追逐对于孩子来说,那是一种联结的需要,你愿意来追我,表示愿意与我保持亲密关系。你看电影里恋人们就喜欢玩这种情节,对吧。
当然,和父母相处的时候,孩子却喜欢在你发号施令的时候玩追逐游戏。他们敏锐地发现,当拒绝你的指令时,你就会进入追逐环节,于是,他开始游戏,而你,却开始焦躁难耐。
因此当孩子说“不”然后开始逃跑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发出“联结”的邀请:来呀,和我一起好吗?
同时我们需要反思,是不是我们平时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太少了。
版权页,“睡觉去,小怪物!”
有感叹号,这明显是个祈使句,大家试着读一读,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呢。
小怪物!不论是亲昵的称呼,还是愤怒的指责,我们都不认同给孩子形成类似的评价。
并且,大家换位体验一下,如果你是小孩子,听到这样的话语时,你会是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决定是不配合,对吧。
小怪物也是这样做的,同时他还发起了追逐游戏。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孩子有他自己的节奏,打断他的节奏会引起他的负面情绪,比如孩子在玩手工,在做某个练习,甚至在看某个精彩的动画片,被中断的感觉肯定不好,对吧,大人也是一样的。
另外,命令式的语句对于这种本身就易引发负面情绪的情境,那更是雪上加霜。我们来看《给爸爸的吻》里的熊爸爸,
熊爸爸正是走过去,身体接触,拍拍他,这种动作像是种邀请,不容易遭到拒绝。
回到“小怪物”场景,有点穿越呵,慢慢习惯。
小朋友发起了追逐游戏,可惜爸爸没接招。追逐游戏我们家以前也常玩,让孩子去洗澡,他铁定开始逃跑,嘻嘻哈哈的,如果你着急恼火,那你就中招了,所以通常我也会化做游戏中的熊爸,恶狠狠地去追他,然后假装要把它煮了吃,借机放进澡盆里开始。
当孩子被你在“游戏”中“制服”时,他就会在现实中表现顺从。
好了,接下来看小怪物爸爸后面怎么做,如何说。
小怪物爸爸在追逐中胜利了,可惜不是通过游戏的方式。他说:““安静点,小怪物,不然爸爸要生气了,听见了吗?”
这种话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呀,那孩子会不会听呢,不用看情节我就知道肯定没戏,孩子一定不听的。
习惯用”我生气了“来威胁孩子,那结果就会被孩子掌操情绪,以后孩子服从不服从规则,就看你情绪到哪一步,一催,不着急,二催,还早呢,三喊,才回应听到了,叫第四遍,好了,馬上来,等到你气得要死念第五遍,他才挪过来。
有没有这种家庭,有吧,所以说了没用,不如不说。行动大于语言!
再次回到小怪物场景,接着父亲要孩子去亲亲妈妈,晚安吻别礼。
“我不要亲妈妈”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亲妈妈?
因为他不打算这么早睡觉,所以他不想做出承诺:晚安吻
这就是他不想亲妈妈的道理
可惜爸爸不理解,还在唠叨“晚安前,大家都是要互相亲一下的”
大家注意一下画面,这爷俩的动作何其相似,嘿嘿。所以父母要注意身教示范啊
“我要和你先说好了,小怪物,不许再下楼了,走,睡觉去!”
孩子回答“抱抱”
当孩子感觉被压制的时候,往往会提出一些要求,要你抱他,服务他,以此操控你。这个在正面管教里叫寻求过度关注。因为自己的需要不被看见。
睡前刷牙,孩子却玩起刷管道的游戏来。父亲:“哦,不,我说过多少遍,这是牙刷,不是管道刷”
既然说过很多遍,孩子还会有这种行为,那为什么不找个方式让孩子满足呢?不如另准备一把管道刷,挑个时间玩一次,省得他顺这个便,急死你。对我而言,只要我提前把龙头清洁好,玩就玩呗,我又不着急,天长地久的,就差这五分钟吗?
嘿,又转道马桶了。父亲一脸的不耐烦,“怎么样,拉出来了没有,你要是再磨磨蹭蹭,我可就没有时间给你讲故事了”
大家感觉怎样,又是威胁吧
正面语言可以是这样:我等得有些着急了,怎么样,好了吗,你一好我们就一起读给故事了。
磨蹭这是个评价,我们不提倡给孩子标签哈
使用“一......就....."语句,比起”不.....就“会好许多吧
”小心点,会摔倒的
这个语句也有问题。因为这是个预测,不是事实
我们可以这样说“你这样爬书架,我很担心你会摔倒的,你可以让爸爸抱你来拿或许自己搬个椅子来拿,好吗”
我句式:描述事实+表达感受+提出我们希望的做法(解决方案)
“还是这本,怎么总是这本”
这点各位馆长应该很好理解了,这就是孩子的风格,事实上很多孩子一本书都要看个好多遍,一个星期连续读,都有可能。
所以故事中这个父亲真的不太了解孩子阅读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不懂这些,但是请允许孩子做自己,只要不干扰你,就由他去吧。
我们总是相信,孩子有个内在的生命内核,它会引导孩子去满足精神需求。我们也许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但是我知道我们需要给孩子探索的自由
“来,做到爸爸怀里来,安静点,讲完后,我们去睡觉觉”
大家听完这句话,有什么感受与想法?
“哼,还没开始讲,就急着结束”孩子感觉肯定不会好的
这就是我们说的没有质量的陪伴。没准备好,还不如坦诚地告诉孩子不陪
很多家长就是这种状态,人在心不在,应付了事,还没开始就想着结束。
陪伴孩子真的需要放下,尤其是手机。只有这样沉浸,才能享受与孩子世界同步的乐趣
还是不想睡,到了床上也不安份,被制止后,又开始找平衡,要喝水,并且父亲敌不过他的撒娇耍赖,还是投降了。
“可别喝上一个小时啊,时候已经不早了,希望你今晚能睡上一会儿”
这里又是负面强化
可别喝上一个小时?
我们说少用“不”语言,你这不是让孩子脑子里勾划出喝上一小时,细细品味的那种情境?
千万别想蓝色的鸟!
你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呵呵
想的全是蓝色的鸟吧
我要去亲亲妈妈”“不会吧!不行,我就知道,你在楼下的时候就应该亲亲妈妈的。你真是个小怪物!
瞧,最终标签出现了。
这给孩子什么感受呢?被指责了,对吧。
你猜孩子会怎么回击呢
晚安!怪物爸爸
这个称呼其实很真实,因为在孩子的感受中,爸爸一直在情绪当中,按心理学的说法,已经回归到爬行动物原始脑状态,不正是怪物嘛!
再来看倒数第二张,爸爸给小怪物行晚安吻”晚安,我的小乖乖”
朋友们感受一下,假如你前面做了一系列的操控行为,令大人烦恼不安,焦躁发狂之后,他突然对你说:谢谢你,你很乖哟,这是什么感受。
罪恶感蹭蹭的吧。所以我们不提倡评价性的表扬,《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举了一个例子,说父母刚夸奖了孩子很乖之后,他就开始做出一些令人难堪的事。
好了,《睡觉去,小怪物》故事就讲到这。
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我提到的一些育儿理念和方法。
1、追逐游戏是孩子情感联结的一种方式
2、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如“小怪物、小笨蛋”
3、走过去,温和地提醒而不是强硬的命令
4、孩子愿意服从规则,前提是他做出承诺
5、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没有归属感的孩子容易引寻求关注的错误行为
6、真实表达自己的情绪:行为+感觉+解决方案。句式为:当——我感到——因为——我希望
7、使用“一.......就.......”代替“如果不.....就.....”
8、有质量的陪伴,如果没准备好,就坦诚地道歉,并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准备好。
9、使用正面语言,少用“不”语言
这些都是应对当下情境的一些正面管教的做法,还有其它的方法吗?有,当然有。
比如游戏力。《给爸爸的吻》其实就是一个不错的成功案例,大家可以翻看我的解读链接http://www.jianshu.com/writer#/notebooks/11485470/notes/11883561
话说为什么有这么多孩子不愿意听从指令去睡觉呢?因为这个目标没有值得向往的景象。你看《睡觉去,小怪物》,整个过程中,没有一点让孩子喜欢的地方,如果父母让他去睡觉的时候,愿意陪他玩一下假装不去、追逐抓捕的游戏,如果刷牙的时候,父母陪他一起刷牙,并且还唱着刷牙歌,如果睡前故事,可以让他自己选,一起朗读玩角色扮演,如果在床上的时候,父母陪他玩一会倒立,仰卧起坐,这样共同经历一些美好的瞬间,孩子对于睡觉这件事,会不会有一些改观呢,也许会喜欢吧,至少不会抗拒。
下面分享《不睡觉世界冠军》里哄睡觉的童谣
:
樱桃猪问:“你可以把枕头幻想成别的东西吗?”“可以,”黛拉说。“这是一条船。”真的……枕头船揺啊摇,
枕头船晃啊晃,
枕头船摇摇晃晃
越过大海浪
大海里,船底下,
水母、鲨鱼、海马,
围着你团团转。
快快躲进船舱里,不怕风也不怕雨,舒舒服服,温暖无比,就像猫咪睡在谷仓里。
暖暖你的脚,暖暖你的膝,听大海为你,唱一首摇篮曲。
嘘,黛拉悄悄看了看,樱桃猪睡着了。
如果是这样的想像游戏加上童谣,孩子对睡觉这件事,是不是会有期待呢。
这正是游戏力的功效,因为感受到爱,孩子愿意去服从。
还可以呢,
和孩子玩这个游戏。大人当“鸽子”,孩子来体验这个坚定的规则执行者。以此让孩子感受到坚定的不容易,从而理解接纳规则与限制的存在。
还可以呢
和孩子一起看这本书,甚至模仿书里的父母,体验一次反面父母。父母在孩子想睡觉的时候百般劝诱,看似荒唐的做法却是一种别样的教育。孩子经历过这种体验后,潜移默化地会成为那个坚定的小狸猫。
然而最好的做法呢,却是预防措施:建立日常惯例表。
制订类似的计划表,必须让孩子参与进来,建立的过程就是共同协商的过程,正因为这样,孩子对后面的流程才有遵从的意愿。
首先,使用启发式句话“爸爸妈妈十点钟都是睡的。所以,你十点以前是必须要上床的。那我们一起来想想,你睡觉前都要做些什么呢”孩子可能会说看书,上厕所,刷牙洗脸。。。”
其次,让孩子给它们排个序“你想先做哪个,再做哪个呢?”
然后,给每个环节评估一下时间“你觉得刷牙需要多才时间呢?”
再然后,按环节进行顺序逆推时间,标注每个环节的起止时段。“那么,你需要在8点钟就开始准备哦。”
接下来,让孩子给环节流程画上图画或者配上照片
最后,把整个惯例表挂在孩子的房门上。
等到睡觉时间到了,家长就只需要提醒一下就好了。就像《不睡觉世界冠军》
瞧,“睡觉时间到了哦。”pk“睡觉去,小怪物!”感觉怎样?
哦,有朋友说的也对,每个人的成长程度都是不同的,而人也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嘛,所以,怪物爸爸也是可以接纳的。对的,我们要尊重当下的真实,只不过,他也许需要这本书
当我们感觉不好,同时又没想好怎么做有效的时候,不妨停一停,给自己五分钟的冷静空间吧,像鸽子说的,天长地久的,不差这五分钟的,和孩子有很长的时间在一起,“管教”不急于一时,静一静,办法总会有的。
好了,今天的分享到这里了,谢谢大家。读绘本故事,发掘育儿知识。我是山雨,我的观点:绘本不仅仅是给孩子的儿童读物,也应该成为家长读物,绘本可以是育儿的切入点,同理,育儿也可以成为绘本推广的切入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