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的最后一天早上,睡意未尽的寒星漫无目的地翻阅着手机,忽然,一条新书信息闯进他的视野,顿时让他睡意全无。那本书,《查令十字街84号》,出精装珍藏版了!寒星还是有些奇怪,译林平装版的查令买的好好的,为啥又推出一个版本?再一看,原来是作者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版。至此尘埃落定、一锤定音,下单,买。事实上,对于出版界搞得一些纪念版的噱头,寒星通常不是太感冒的,但是,套用作者书里那句话:“本来我并不特别讲究纪念版不纪念版的,可是, ‘那本书’的纪念版……!哗——我真迫不及待想看到它。”就这样,如无特殊情况,三天后这本精装纪念版将驾临寒星凌乱如台风过境般的书房。
多年前,寒星在某书上看到某作者有云:“英国三个最有名的地址,当属唐宁街10号,贝克街221B号,查令十字街84号。”作为福尔摩斯和查令十字街双迷,寒星对此赞同得无以复加。然而,作为爱书人的圣经,《查令十字街84号》尽管在爱书人圈里大名鼎鼎,但近日在国内为普罗大众所知,恐怕还要拜那部《北京遇上西雅图2》所赐,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大众媒介传播的威力。
说到书的内容,倒是简单的很,全书由几十封往来书信组成。1949年10月5日,美国自由撰稿人海伦•汉芙苦于国内没有好的二手书店,转而通过报纸上的一则广告,向大洋彼岸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订书,从此和书店经理弗兰克开始了一段几十年的书信往来。热情直爽的海伦,很快就把这种商务性的信函变成了朋友一般的沟通,在信中,不仅有她对书与作者的点评,也有对不同版本书的喜爱和不满,文字中尽显其个性。而书信的另一端,作为书店经理的弗兰克,则体现了典型的英国绅士风格,文字彬彬有礼但也不乏温情。二战后,英国民生凋敝,海伦得知后,开始不时地给书店员工们寄些蛋类肉类的食物作为礼物,而书店员工也在来往书信及馈赠中,也把海伦当成了自己人。唯一遗憾的是,通信期间,虽有书店众多友人的热情邀请,海伦自己也有强烈愿望,但也许是命中注定,她的英国之旅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成行。二十多年的通信止于1969年,某日海伦收到书店新店员于1月8日寄出的信件,告知她弗兰克已于1968年12月22日与世长辞。为了纪念,海伦在征求了弗兰克家人同意后,将20年来的书信结集成书,就有了今天的《查令十字街84号》。
严格来说,书中没有起伏跌宕的情节和大起大落的感情,内容算不得精彩,只能说平淡。但对于寒星这类爱书人而言,这种淡淡的感觉是最好的,读书是灵魂的事,(当然,关于书这个概念, 真的很难界定,但爱书的人都明白,这里说的读书指的是啥),看到别人读自己也喜欢的书,自然会产生精神上的契合感,同样地,在书里看到作者抒发和自己相类的感情和见解,也会产生灵魂上的呼应。通过书,建立起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其淡似水,其重如山。这种情感,无从起伏跌宕,何须大起大落。而这,正是这本书的迷人之所在。
这本书在英国出版之后,海伦英伦之旅终得成行,在伦敦见到了弗兰克遗孀及他们的三个女儿。但此时由于经营不善,后继无人等原因,书店停业,海伦到访时84号已人去楼空。据台湾女作家锺芳玲在《书天堂》中所记载,84号后转为一家唱片行,1994年她到访时也已经停止营业。门外有一铭牌“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旧址,因海伦汉芙的书闻名于世”。而今,84号已多次易主,门牌号也改为“剑桥圆环24号”(24Cam⁃bridge Circus),但在全世界书迷心中,那依旧是永恒的查令十字街84号。
PS.
1:查令十字街,英文名称Charing Cross Road,此街位于伦敦中国城附近,英国官方中文名称为查灵歌斯路。但国内均译作查令十字街。
2:《查令十字街84号》,作者海伦•汉芙Helene Hanff,( 04/15/1916——04/09/199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