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里也都有一个伦敦。
我念念不忘的伦敦,是查令十字街84号。这源起于一部电影,一本书。故事是纽约的女作家海莲和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书店的店主弗兰克之间的故事,也是所有爱书人心中的故事。一切源起于一则报纸上的有关古旧书的广告,纽约的海莲求善本珍本书,开着古旧书店的伦敦的弗兰克刚好可以提供,两个人因此开始了长达20年的买书卖书和与之相关的书信往来。他们分享读书心得,交流文学观点,评述名家作品,间或也提及一下平淡生活中的平淡琐事。偶尔也真实的渗入彼此的生活中,在英国事物配给制的艰难时期,海莲给书店寄来火腿鸡蛋,店主和店员们也回送版本绝美的诗集和手工编织的桌巾以做感激。但仅止于此。海莲与店主和这家书店,终其一生没有见面,等海莲终于有机会踏足英伦的时候,弗兰克已经去世,这家查令十字街84号的古旧书店,也被拆迁,书去楼空。
我被这个故事打动过,看电影到最后有随着海莲环顾四壁一空的书店而潸然泪下,看书时也时时有欣慰之感,时时为他们那简短的书信文字莞尔一笑,仿佛也是他们的朋友。我也实在是喜欢书和电影里从营造出的那种情深意重但不涉风月、平淡如水又蕴藉如酒的感觉,何况这一切又和书有关。自认也是一个爱书人,虽然近几年来很少完整的读完一本书。如今,在看过电影六年之后,读过书信四年之后,在电影里的情节,书籍中的文字,都有些记不太清只剩一个查令十字街84号如同一个情结萦绕心间的时候,我居然真的来到了这条以前从未想过能够到达的街道。
查令十字街至今仍以书店街闻名,但是与想象中林荫满布、鸟语花香、幽静绵长的书店街不同的是,这是我在伦敦见过的最嘈杂热闹拥挤喧嚣的一条街道。每个店铺似乎都没有特别用心的打理,每个十字路口几乎都会人车挤成一团,而最拥堵的也正是84号所在的那个十字路口。事实上,我居然没有找到84号。一路循着街牌找来,正在数字越发接近而心跳不已的时候,眼睁睁的看着数字从90多号跳到了82号,中间隔着一条最混乱的十字路口,特意折返回去寻找过,依旧无果。于是,路口伫立片刻,心说,好吧,反正已经来过了书店所在的那条街道,虽然发生了我就站在它面前却没有把它认出以及它也没有认出我的悲剧,但不必亲眼面对你变成一家餐厅的事实,也算是恩赐吧。
二
另一个要寻访的地方,是国王十字街火车站中哈利波特的9又3/4站台。
在此之前,我们先去了贝克街的福尔摩斯故居。称之为故居,其实颇不贴切,但与纪念馆博物馆之类的名字相比,故居,要亲切的多;何况,至今还有许多信件寄往贝克街221B,故居二字,也更合读者之期盼。从地铁贝克街一站出来,叼着烟斗的福尔摩斯的形象就随处可见了,贝克街上的很多餐馆甚至就以此头像的剪影为招牌。没有刻意寻找,本身毫不起眼的221B就出现了,因为福尔摩斯迷太多了,节日期间想来参观的人也太多了,看路对面长长队伍的尽头,就知道在哪里了。我也真的只在路对面看了看排队的人流,福尔摩斯的小小的门面,没再想排队等待,进去参观,好像只要知道了福尔摩斯住在哪里就足够了。沿街回返,坐地铁去国王十字火车站的9又3/4站台。
算不得一个哈利波特迷,因为书只读过前四册,电影更是没有完整的看完过哪怕一部,但无法否认的是,在课堂上偷偷读哈利波特的那两个星期和之后的几个月里,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还真让我好好惦记了一把,并时时幻想着也在那个9又3/4站台完成穿越。所以,虽然当初的幻想已过去了十几年,但既然来到了哈利波特的国度,有些近在咫尺的地方,能去还是要去一下的;而且,看前两天来伦敦玩的朋友发的站台照片,明知不是个大地方,还是有点小羡慕的。
到达国王十字火车站时,明亮现代的顶棚和内部,没有丝毫魔法世界的影子;往站台方向走的时候,还有担心要进站台是不是还需要火车票,果然。在检票口外向站台里张望,看不到想象里的拥挤人群,倒是在一个扭头,看到了检票口旁的哈利波特商店,顿时觉得,倒也没有来错地方。进去看一下,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们的招牌衣服和用品,魔法世界里的魔杖圣杯,以及作为纪念品的水杯钥匙扣,等等,应有尽有,大部分的东西,我都忘记了它们的用途和出现的时间地点,但看到哈利波特们的蓝毛衫和红围巾的时候,心里一阵亲切。
从魔法商店出来,又是一个不小心,看到了一群人在围观,看到了一个像哈利波特一样的小男孩在推着小车往墙里冲,并且已进去了一半。一个恍惚,还以为他真的出现了,在表演给大家看。然后,小男孩退场,老爷爷上场,同样围着哈利波特的围巾,一个身穿黑色礼服顶着黑色礼帽的男人帮他拉起围巾,然后,老爷爷推车,跳起,礼帽男人手一扬,围巾飘起,我耳边咔嚓一声,一个定格,转头一看,才发现有一个同样黑礼服黑礼帽的男人在我旁边拍照。然后他说:需要照片,可以去旁边的哈利波特商店去取。原来如此!
三
英国是个很有趣的国家,所有的虚构似乎都能在现实里留下痕迹,仿佛它们都真实的存在过。前一阵子热播的电视剧《唐顿庄园》,自是让影视拍摄地伦敦西面汉普郡的海克利尔城堡(Highclere Castle)重生过来,英国人本身也对此热爱的很,相关的书籍层出不穷,从影视花絮,到真实的城堡主人,从人物衣着到餐桌上的美食,当然,更不乏相关旅游路线的推介。我在英国的房东,前一阵子还和她的朋友们举办了一个有关《唐顿庄园》的主题聚会,大家去古旧商店淘那个年代的衣服、首饰,蕾丝花边和男从女仆的装束都成了最爱,然后在摆着银烛台和鲜花的餐桌上,身穿老式的礼服,盘起老式的发髻,优雅的扮演淑女绅士。
这两天,住我们对面的房客,也有跟我提起过一部正播的电视剧,讲一个现代的女人到了《傲慢与偏见》的时代,找到自己的达西先生,上演自己的爱情故事。她的结论是,英国人也爱玩穿越;还有女主角太丑了,看不下去。但毫无疑问,简奥斯汀和她的小说中的人物故事,都成了实实在在的存在。就是英国的景点也常常打出一个虚构角色的招牌,比如在英国湖区,你也许会遇见彼得兔;再比如前面已提到的被热捧的福尔摩斯、哈利波特,等等。至于对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的重视,那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德,整个一座小城,几百年来,都在为莎士比亚忙碌着,几百年后也会依然如此;中部的湖区,依旧有华兹华斯的吟唱;南部的巴斯、查顿,也总能找到简奥斯汀的身影。
流行是一件烈火烹油的事情,但难得能抓住时机,烹饪出美味,由此,也就渐渐能流传成经典。可以预见,哈利波特会像福尔摩斯一样成为经典,《唐顿庄园》只要收尾不会让人大跌眼镜,也会在多年之内让人津津乐道,甚至在几十年后也许恰被遗忘的时候,又来一轮翻拍。这些都是被我欣赏的,自是有种对自己的故事和文化珍而重之的态度,有着恰如其分的懂得和尊重,且是几百年来的传统,不曾断裂,也不曾走样。
四
写到这里,就不得不想起国内了。我也想跟着一部作品去旅行,不管是真实的作家,还是作家笔下虚构的故事和人物,甚至一部影视。但似乎没有一次让我觉得:真的,就是这个样子!去湘西的凤凰看沈从文,除了沈从文墓的荒凉明静,整座小城似乎见不到翠翠的眼眸。遇见的人,看见的事儿,也都是此时此刻的。我有念念不忘一个清晨赶个大早看到的山清水秀,但细细想想,那风景,分明透着一夜狂欢过后的寥落疲惫。爬峨眉山看云海看日出看五月的杜鹃花开,普贤菩萨的身影倒是从山脚一直看到了山顶,但蜀山剑侠的影子丝毫未见,至于灭绝师太、周芷若,都只能在远望云天和起伏的山峦时,在自己心里过一过。
我们是不大重视这些流行或者流传的故事的,即便重视了,也多半会给糟蹋掉。夏天游西湖,苏堤白堤、岳飞苏小小以及沿途诗词题刻与映日荷花,是实实在在,但与白娘子有关的雷峰塔,却难免修的金碧辉煌了些,分明是一个现代的,乘电梯而上的观景台;长城东端老龙头旁倒是有一个姜女庙,想孟姜女在哭倒长城后就是在此轻轻一跃,跳海化石的,但一座姜女庙看过去,又尽是破烂衰败、粗制滥造的气息,而且分明已沦为一个当地人哄骗游客私赚费用的景点,让人没有一丝一毫主动游览追寻的心。
至于武侠小说之类俗文学里的一片河山,庞大如金庸,也不过一个“华山论剑”来得自然些,其他如桃花岛、天龙八部影视城多少有些跟风的空洞。据说襄阳有想建郭靖黄蓉像,终究也在众说纷纭里不了了之。但争论的角度,很有意思。一、不合历史,误导群众;二、百万资金,不如为民;三、造型抽象,形象模糊。终究还是因为沿袭一贯的假大空恶习而备遭非议,但从中也透出了一点,我们缺少幽默感,而且,最终显露的,还是没有文化的底子。这一百多年来,自家文化的断裂、否定、颠覆,以及多元文化的陡然铺天盖地,很多的决定和建设,都是没有方向的,实施的过程中,更是越来越偏离事情的本质,丢掉最初的素朴。如果说,山东的阳谷、临清与安徽黄山,一共三个地方,都在争西门庆,那么,扬州,是不是也会见到韦小宝呢?
五
不过,不管我怎样觉得英国注重并善于打造自己的文化和品牌。书店在没落,也是一个事实。相比较于哈利波特的魔法绚烂和查令十字街的喧嚣热闹,查令十字街84号却越来越像是一个渐被遗忘的角落。
没有找到它,毕竟是一个遗憾,但彼时彼地,身在伦敦时,我也真的下定决心不再寻找。回来之后重新查找,我想我大概确定了它的位置,沿显眼的82号一侧,过十字路口,对面的几家店铺应该就有当年马克书店的所在,旁边的墙壁上也一定有,如找到者们所说的,一个毫不起眼的标明那段有关书之故事的铜牌。我,终究不够虔诚。虔诚者将会一再打探,再三寻找,必不会几次擦肩而过,无功而返。
另一个不因书店本身而出名的书店,是电影《诺丁山》里的旅行书店,大明星与小店主在此相遇,一见钟情。童话一样的开始,童话一样的结束。美好的故事,让众多影迷纷纷来此探访。我对这个电影没有特别的感情,只在查到有一个很大的跳蚤市场在诺丁山附近时,才想起这部电影,想起有过一个这样的书店。但即便是如此一家声名在外的书店,也难逃倒闭的命运。如今,在近两年去拜访的游客游记中所见,现在这里是一家鞋店,店外大概依旧挂着《诺丁山》的大海报。
查令十字街上,至今还是有很多古旧书店,全英最大的独立书店也在这里,就是上上下下几层楼的Foyles了。我有去看,但因为早已不存在的84号在我心中光芒太盛,即便这一个规模再大,也显得失色。至于伦敦其他的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书店,比如专卖古董书的,专卖初版书的,专卖星象书、舞蹈书、音乐书等等的,也在近些年来一批一批的消失,书店的盛况,再不复当年。这一点,中外相通,中国尤甚,也许再过几年,“书店”这俩字都是一个稀罕词了。
大势所趋,能够保持好现有的,也是弥足珍贵的。9有3/4站台的打造,不可谓不用心,而且很体贴;伦敦西区大大小小剧院的长盛不衰,经典作品的轮番上演,总好过门可罗雀的冷清,或无戏可看的荒凉。至此,书店的消失,也多少可以原谅一些,原谅是因为,一切尚在一个顺其自然、能够接受的范围里;原谅是因为,至少还有其他的方式,多少就还有些希望。
伦敦,2013年3月
——柳桥的晃荡笔记
记忆是多么的不牢靠,如果没有文字记录,没有影像存留,你还记得遇见过哪片云,冲撞过哪片风,有过怎样的心情,经历过怎样的圆满,又留下过怎样的遗憾。是为记。——取名晃荡,以纪念这些年晃荡的时光。
有关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与电影 《查令十字街84号》:平淡如水,蕴藉如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