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
这是刘禹锡的《陋室铭》,最近对这篇文章真的是爱不释手,一直很奇怪,我为什么会如此喜欢?
后来仔细想想,应该是在某个瞬间,我有过刘禹锡的那种愤懑,那种不甘,那种无可奈何,从他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可以看出来,当然,我是远远不及他的境界的。
我也远远没有水平说出来,而刘禹锡,刚好用这篇文章替我表达了我的那种无能为力而又不服气,所以,我特别的喜欢。
在很久以前看了一篇文章,说是人到中年突然就读懂了杜甫,由于我已人到中年,于是下意识地了解了一下杜甫,果然,他的每一句诗都是那么的走心。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是杜甫的名句,记得还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一直记忆犹新。
杜甫从很远的地方回来,远远的就听见他的家里有哭声,进门一看,才知道他的一个孩子生病死了。杜甫想起了一路上饿死的穷人悲愤交加,于是脱口而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第一次听到老师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是个孩子,我只是觉得杜甫为了谴责当时的封建社会而一气之下写下了这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
时至今日,我已中年,当我看到同样是花样年华的少年,因为家庭成员的不同而命运各不相同的时候,我终于体会到了“酒肉臭”与“冻死骨”的差距,曾经,是温饱的差距,今天,是精神世界的差距,是责任心的差距。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辈已逐渐老去,慢慢的再也不见,在体会到杜甫诗里面的差距的同时,我也体会到了杜甫那失去亲人的悲怆,同时,也感受到了他面对现实的无力感。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曾经特别喜欢“为赋新词强说愁”,总是用这句话来为自己的小惆怅掩人耳目,总是觉得自己有如黄河般滔滔不绝的愁绪。
那时候,觉得自己很懂辛弃疾,其实并不懂。当我每日在外面与人笑靥如花,回家后与小谢鸡飞狗跳的时候,忍不住想,这不就是“却道天凉好个秋”吗?
在简书里面读文,友友们的文风有的轻快,有的淳朴,有的温婉,有的冷幽默……总的来说,各有千秋,都让我好生羡慕。
有时候也会刻意地模仿一下轻快的文笔,或是温婉的文笔,但到最后都还是溢着一层淡淡的忧郁,絮絮叨叨,像是碎碎念。今日读到一篇文章,终于得以解惑。
人必有好奇追险、伐山通道之事,而后有谢诗;人必有北窗高卧、不肯折腰乡里小儿之意,而后有陶诗;人必有流离道路、每饭不忘君之心,而后有杜诗;人必有放浪江湖、骑鲸捉月之气,而后有李诗。
杨福音老先生在最后做了解释:独特的经历产生独特的个性,再产生独特的艺术。
原来,经历不同,个性自然不同,喜欢的作品也会不同,文风自然不同。不必牵强、不必模仿,做好自己,虽不是艺术,但也是独特的。
这篇文章写于2021年4月1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