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晓学园
故乡的回忆(三)| 劳动生产

故乡的回忆(三)| 劳动生产

作者: Justabookworm | 来源:发表于2017-10-14 16:03 被阅读11次

    我记事时,一过完年,也就是过了大年初五,初六就要开始春耕大生产。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各家的有线广播——话匣子,就开始响起:“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的歌声,这激荡人心的歌曲迅即就把沉睡的人们叫醒了,还没等人们洗好脸,各小队长也都陆续敲响了上工的钟声。

    社员们很快涌到挂着钟的大柳树或者大榆树下边,听着队长安排农活,然后各人领命回家,带上干活需要的工具,就出工下地了。清早算半晌,上午下午算整晌,晚上集合到生产队的饲养室,让记工员记分,饲养室就是喂牲口的地方,因为没有办公室,所以饲养室就当办公室了,说起来记分嘛,其实是记活。一天两晌半,干什么活记什么活,比如,清早,挖沟记上挖沟,上午浇地记上浇地,下午割草就记上割草。到了农历十月年终结算时,记工员把每个社员全年参加劳动的天数合计出来,小队长再把全部参加劳动的男女社员召集到饲养室,开始评分。

    我记得我们大队,二十分是一个劳动日,外村也有十分一个劳动日的。评分的原则,一般是男劳力18—25分。女劳力14—18分,做饭妇女8—13分,未成年人5—10分。社员们就根据这个原则,根据各个人的劳动强度,干活技能等情况,先自己给自己评,认为自己能占到哪个分数,就提出来,然后大家再一个一个进行评定确认。最后会计根据劳动的总天数,以及一天多少分的标准,算出来全年总分,一家好几个劳力的,再以家为单位合在一起,然后,全小队合在一起。按照人7劳3,或者人6劳4的制度进行核算分配。这种分配制度,在当时既保证了人人有粮吃,又激励了多劳多得的积极性。不失一个好制度。我们小岗大队,下设七个生产小队,每个小队的班子,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队长一正一副,一个民兵排长,一个妇女队长,一个会计,一个保管,还有一个贫协组长等七个人组成领导班子,管理着一个小队的一百二三十口人的吃喝拉撒。不过这些干部都不脱产,必须和社员一起参加小队的生产劳动,也是同样要凭工分吃饭的。

    我记得,每到粮食收获的夏秋两季,社员们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没有一点牢骚。收麦季节,布谷鸟刚叫第一遍的时候,社员们就起来了,有的推个独轮小推车,车的一边备了好几把头天晚上就磨快的镰刀,有的腋窝夹两把镰刀和一条绳子,准备下晌时往生产队的麦场上推或者背带杆的麦子。农村的农活,我觉得割麦最累。那时没有收割机,全凭镰刀一把一把地割,社员们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麦垅,不怕腰酸腿疼,汗流浃背,弯腰下镰,谁也怕落在后边,一晌下来,累得直不起腰来,就这下晌还要往家稍麦子,吃了饭继续割。特别是妇女们,她们是割麦主力军,有韧劲儿。汗水流进眼里,衣服贴在身上,也顾不得歇一歇,一张张漂亮美丽的脸蛋,都被汗水和泥土弄成个胡摸儿画,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回想起来,真是让人佩服!

    麦子运到场上以后,均匀摊开,反复翻晒。卖炭翁里有一句话,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因为天不寒冷,木碳卖不到好价钱。而我们的社员心里这时盼着的是,宁可满身都是汗,还想太阳更加炎!因为烈日炎炎,麦秆才能很快晒干。等着正中午烈日当头的时候,就开始碾场。骡马牛驴齐上阵,拉着沉重的红石滚,在晒焦的麦秆上碾来碾去好多遍,然后再经过起场,扬场,就能看到丰收的果实了。那种喜悦之情无以言表。这时候,社员们不是先想到自己分粮,而是积极踊跃交公粮,小车推,平车拉,马车运,真是:扬鞭催马送粮忙,热爱国家忠于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乡的回忆(三)| 劳动生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ctf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