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日,2021年的第三天,元旦假期的最后一天,寒潮过去,阳光正好。这个假期,听了元旦冥想、升维课程、写了文章、读了几页书,心境似乎也开阔了许多。
记得上一个周末,在全家出门要去吃早餐的瞬间,老公站在门口“不识相”地说了一句:“(孩子们)你妈妈又是最后一个。”
正在给孩子们的水壶盛水的我当场“翻脸”回怼:“哪次不是我起床最早?!嫌我动作慢,你来给小孩穿衣服,倒水呀!”
嗯,说不得我是我家的常态。觉得自己为家庭付出最多也是作为一个二宝职场妈妈的“思想自觉”。但正是这种心态,有时会让自己陷入到类似“受害者思维”的状态之中,让自己的神经过分敏感和紧张,发飙、翻脸并尖酸刻薄地说出一些当时爽、事后悔的话也是常有的事。
可是,谁是我生命的掌控者呢?难道不是我自己吗?被别人的行为和话语激怒的是他人说的不是事实吗?好像不是。如果是事实,我强硬着不承认,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如果不是事实,我着急反驳回怼的意义又在哪里呢?为了证明别人是错的吗?
一位老师说得很对,当事情发生时,我们要第一个承认,嗯,对,这是我干的,我要为此负责。由此,我们就拿回了生命的主动权。要怎样做,怎样反转,达到怎样的结果,一切由掌握了主动权的人说了算。最后的成果也有主动负责、敢于负责的人享有。
心境转换后的今天,我依然是一家四口中起床最早的那一个。洗漱完毕,听到了小宝醒来的呼唤声,安顿好孩子们,我问孩子们:“早饭吃什么?”大宝说:“和昨天一样。”“好,妈妈去买。”然后对睡眼朦胧的老公说我去买早饭了。老公说,不用给他买了,他准备在小区里小跑一圈再去吃早饭。
穿戴整齐,走出家门,寒潮虽过,清晨的空气依然清冽,太阳在冬日的薄雾中泛着微光,清晨的一切都让人神清气爽。买完早饭,走在回家的路上,呼吸着清新带着凉意的空气,想着能为家人服务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计较谁干得多、谁干得少有多大的意义呢?实在不想做,就好好和家人说,能不能帮忙分担。想干、能干就不要上演“我付出最多,人人都得听我的、依我的”的戏码。
回到家里,呼唤孩子们吃饭。老公也起了床,准备去楼下跑步。小宝一听,也等不急要跟去。我和老公说:“不如你再等会儿,等两个孩子吃完,你带他们一起去,他们滑滑梯,你在旁边跑步。”一切和谐。
父子三人出门,我洗碗。他们回来后,大宝做作业学习,小宝玩耍了一会又去骚扰姐姐学习。爸爸只好又带他出去玩,顺便洗车、买水龙头。
而我又有了难得的属于自己的时间。边听音频课,边把为了防寒保暖搬进室内的百盆多肉一一搬回阳台,心血来潮又把家里的地板全擦了一遍。劳动过后浑身暖洋洋,看着干干净净的地面心情舒畅。这时,老公带着小宝回来了。一进门,看到干净的地面,都发出了赞叹“好干净呀”“比扫地机器人还干净”。
我对此的解读是,他们是发自内心,而不是敷衍我。因为我也感受到,我做的一切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而是当下真的想做。真正感受到了,本自具足的状态是真的让身处其中的所有人都能感觉舒服。
吃午饭时,小宝“漏嘴巴”掉渣渣,老公还不停地擦掉掉在地上的碎屑。这些自然的动作,更加让我感到,自然地、不计回报地为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人也会回以善意、善行。
转换心境,周围的一切也会跟着转,一切的主动权就在自己手中。
无戒学堂日更第3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