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皆空,光明朗然

作者: 明空如月_QD | 来源:发表于2020-06-26 16:15 被阅读0次

修行的过程,从某种角度而言,情况大致如下:

修行前的情况是这样的:

【我】生活在【世界】之中,被【世界】和【生死】所困,而不得自由。

修行以及修行要达成的目标是这样的:

通过对佛法的闻、思,建立一个全新的视角,即【心】生活在【境】之中,被【境】和【心】的无常变化所困,而不得自由。当把【我】的一切都汇归到【心】,把【世界】的一切都汇归为【境】,且这个【境】是【心中境】,这个【心】是【境中心】的时候,所有的修行就简化为【心】与【境】的关系。而修行的目的就是通过修行使【心】成为【心境关系】中的主宰者,这个主宰者的意思,更确切地说,是【心】成为【自心】的主宰,而不被【境】所困,不管【境】如何,【心】都是自由的、解脱的,如此,就实现了修行的目标。

佛法修行最重要的理论学习核心内容:

1、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

2、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

3、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4、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5、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8、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以上这些内容,2-8其实都可以归纳到1之中,所以其实只要把第1条彻底学到家,也就足够用了。

这些内容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缘起性空】,这是佛教最根本的智慧正见,也是修行、修证的核心密钥。

佛法修行,是智慧的修行,是用智慧的明镜清清楚楚地照见所有一切【心】【境】的本来面目。

当你用【缘起性空】的智慧,最终彻照【心】【境】真相而再也没有疑惑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你本自自由,本自解脱。

而不需要在见到真相之外再去找一个什么样的解脱,所以见到真相就是解脱。

但最大的奥秘在于,你只有依据【缘起性空】的智慧最终见到的真相才是究竟的真相,才能带给你真正的解脱。

【缘起性空】的智慧也被成为般若智慧。

修行,就是学习般若智慧、体会般若智慧、体悟般若智慧、契入般若智慧、融入般若智慧、彻证般若智慧,与般若智慧彻底合一、共振共舞的过程。最后,你就是般若智慧本身,当你的般若智慧达到至善圆满的境界时,即名之曰成就。

在依般若智慧进行修行的过程中,【我】和【世界】是这样变化的:

【我】-【心】-【念】-【空】-【明】-【无我】-【光明】(智慧)

【世界】-【境】-【相】-【影】-【幻】-【空】-【光明】(智慧的显现)

其中【境】可被细分为六个方面,即色、声、香、味、触、法。

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都是由这六个方面感知的内容构成的,在这六个方面之外,世界存在与否对于人类而言,不可感知,讨论也没有意义。

而所有的感知,都是基于心灵的感知能力,六种感官仅仅是心灵感知世界的工具。

包括对于主体性的【我】的感知,也同样是心灵感知的内容,也可以说是心灵对心灵自我的感知。

所以这一步的转化对于当代人而言还是比较容易的:【我】转化为【心】,【世界】转化为【境】。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启用修行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观】。

【观】就是在学习了【缘起性空】的观点之后,用【缘起性空】的观点去【观察】、【观照】【心】和【境】,然后再观察的过程中去验证【缘起性空】的观点,同时【照见】【心】和【境】的真相。

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缘起性空】到底是不是真理,就需要通过实践去检验、去验证。

注意,【缘起性空】是普遍真理,所以可以用任何对象去检验。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心】和【境】。

首先从【境】开始会比较容易。

其次,从【境】之中的【声】开始比较容易。

你可以静静地坐下来,静静地聆听周围的声音,然后用【无常、无我、缘起性空】的智慧去【观照】声音,就很容易轻松地发现的确如此:

所有的声音,都是当下生起,当下消失,无法长久的留住,这即是声音无常的性质;

声音生起之前,无影无踪,声音消失之后,同样无影无踪,声音响起的当下,即使可以鲜明地被我们听到,但当我们去观察声音其本体的时候,就会发现,声音并不存在一个真实不变的、实质性的本体,这即是声音无我的性质;

某个声音的发生,需要多种条件,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这就是其因缘而生的性质;

当条件改变,声音就也随之改变,处在不断地生灭变化之中,这就是声音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性质。

将以上这些性质综合起来,就可以发现,【声音】的确是【缘起性空】的,所以【性空】或【空性】才是【声音】的真性、真相。

将【声音】这种现象和其真性、真相同时进行表述,对于【声音】来说,即是【声不异空,空不异声,声即是空,空即是声】,这即是在般若智慧观照下的智慧见地、智慧观点、智慧结论、智慧实证。

在【心中之境】的现象中,从【记忆】开始比较容易。

你可以静静地坐下来,静静地回忆自己的生命历程,回忆已经过去的时光,甚至就是昨天,就是刚刚已经过去的场景。然后一边回忆一边用【无常、无我、缘起性空】的智慧进行观照,你很快就会发现这样的真相:

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会变成记忆,没有例外;

而记忆,已经不再是真实的场景,而成了【虚幻的影像】;

所有的记忆,都终将被遗忘;

我们生命将要经历的所有未来,仍然会不可避免地变成记忆,然后从清晰到模糊,最后无影无踪;

所有的记忆,都在快速地消失,无法永久留住,这即是记忆无常的本质;

所有的记忆,都如梦如幻,找不到究竟真实的、不变的本体,这即是记忆无我的本质;

所有的记忆,都在因缘中来,又在因缘中去,这即是记忆缘生缘灭的本质;

将以上这些综合起来,我们就可以发现,【记忆】的确是【无常、无我、缘起性空】的,所以【性空】或【空性】才是【记忆】的真性、真相。

这些都是非常直接、平实、毫不神秘的直接观察和验证,透过表象看见真相。

当你学会这种【观】的方式,就可以去观任何【心】,任何【境】。只要你用般若智慧去观,就一定可以清楚地看见一切心、一切境的空性本质。

包括你的情绪、思想、感受、痛苦、烦恼等等,都是如此。

而这个【观】的过程,还有一个潜在的作用,就是会使你的【心】从对【境】的纠缠中渐渐摆脱出来。

当你一个一个地【观】,一个一个地【照见】各种【境】的【空性】本质的时候,你的【心】自然就不再那么执着了。

因为根本没有什么可执着的东西。

当【心】从【境】中出离出来,然后就有机会进一步更深入地去【观照】【心】本身。

其中最重要的观照对象之一就是【念】。

【心】中生起的各种现象,仔细去观察的时候,就会发现,最终可以还原为一个一个的细微的【念头】。

这时,你就可以以【念头】为对象,用【无常、无我、缘起性空】的智慧去观照它。

你会发现,【念头】跟【声音】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它变化更快更迅捷更难以把握而已。

但是当你经常训练,慢慢地就会看清念头在心中的生灭。

这就像把快镜头调成慢镜头一样,慢慢地你就看清了念头的生灭。

在这种训练中,需要注意的是,【念头】是【特殊的境】,是最难【出离】的【境】,因为它实在与【心】贴得太近,所以你需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这样你才有机会把握住如何去【观】。

而且,在训练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始终保持你的【观】,而不要被【念头】带跑了你的心而忘记了观。

你要训练让【观】成为主人,让【念头】成为客人,只要【观】能做主,【念头】就随它表演,来者自来,去者自去。

你不需要去观【念头】的【内容】,而需要去观【念头】的【性质】,去观它到底是不是【无常、无我、缘起性空】的。

当你终于观照清楚确定无疑的时候,你定然会发现,念头同样是无常、无我、缘起性空的。

当观照清楚之后,就需要进一步训练【观】的独立自主性。

不管是【外境】还是【内境】,全部都看破、放下,然后将【观】变为【照】。

照,就是像镜子一样,清清楚楚地照见外境和内境,但【照】本身如如不动,不被照出的【影像】所干扰。

这个【照】始终不离般若智慧,是般若智慧下的【照】。

然后【境】的【空性】【如幻性】就会越来越清晰。

在这个阶段的训练中,【念】会逐渐地平息,越来越少,就像原来波涛汹涌的水面渐渐平息下来一样,最后波纹不生,宁静如镜。

这个时候,就可以去观照所谓【我】究竟是什么?【我】是不是也是【无常、无我、缘起性空】的呢?

当你通过观照,彻见【我】的空性时,一切似乎发生了一个大反转。

原来,【我】才是【心】受苦的根源!

所有的【生死】都是【我】的生死!

所有的【苦海】都是【我】的苦海!

所有的【轮回】都是【我】的轮回!

因为通过前面的训练,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真相,一切【境】都是【心中境】,所以【境】其实是【心】的【倒影】。

而当【心】中纷繁复杂的【念头】平息下来之后,【心】就成了一个无边无际地【自己观照着自己】的【虚空】。

对于这空无其体、毫无实质、了不可得的【心灵的虚空】,根本找不到它的生处和灭处,它不属于任何缘起的现象,它也不是【现象】,它能映照一些现象,但本身却不是现象,没有生灭,也没有来去,任何二元概念性的定义都不适用于它,它是不可被定义的,所有的定义对于它都是无效的。只要你仔细地观照,就一定可以发现、证实这一点,这是一个事实,是一个真相,无法被人为改变。

所有的生死,都与这【心灵的虚空】本身无关。

那么究竟是【谁】在【生死】呢?

是【心灵的虚空】幻化出了一个虚妄的【我】,【心】对【我】的顽固的执著,使得【我】获得了【主导心灵的地位】。

因为这个【我】是多种因素的聚合,所以【我】是【缘生缘灭】的,【我】一直都在变化之中,每一个小的变化其实都是一个生死。

只是【我】不把较小的变化看做生死,而把较大的变化——更换皮囊的变化,看做生死罢了。

当你看清这一切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这真的是心灵的【作茧自缚】,【我】就是心灵自己造作出来的【茧】。

当【我】被看破、放下,消融为【无我】的时候,生命即走进了新的春天,阳光明媚,生机盎然......

注意,这个时候有一个【陷阱】,就是【虚无主义】,我们要避免掉进这个陷阱,需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个是将【心】之【空】转化为【光明】,另一方面就是积极地、无私地做事、利众,但不生执著。

【心】的【光明】就是【智慧】,而整个训练一直都是在【智慧】的【观照】下进行的,所以这种【智慧的观照】本身就是光明,只需要你在实修去进一步体悟它、验证它即可。

而对于【智慧】的【观照】,将与其他的观照有所区别,这个区别就是心灵的升华和超越。

你会发现【本自智慧光明的心】,不从因缘而生,不从因缘而灭,虽然无形无相,没有实质,却超越万象,无生无灭,本自光明,本自自由,本自解脱,本自圆满。

当你见到这个真相时,【心】就醒来了,一切【境】都是自心智慧光明的显发和显现。心是光明心,境是光明境,一切都是般若智慧光明的显现,而你就是般若智慧本身......

注意,从这时起,修行才真正开始。

因为虽然见到自心的真相,但是生命中沉积的太多的习气很容易会使【心】再次迷失在各种纷繁复杂的【境】之中。

所以见了真心,才开始真正的训练——训练【心】在各种【境】中保持【觉醒】而不迷失,同时随缘帮助有缘的生命走向觉醒。

这即是自觉觉他。只有当自觉觉他达到圆满的时候,修行才算【告一段落】。

为什么说【告一段落】呢?因为也许生命的因缘会需要你去扮演一个角色,就像两千多年前的佛陀所扮演的角色一样,在某一个世界去演一场新的戏,并通过演戏与更多的生命结缘,引导他们从梦中醒来.......

.这是一场觉醒的佛唤醒沉睡的佛的游戏,这个游戏因生命没有尽头,所以游戏也没有尽头......

而般若智慧是在游戏中确保不会迷失的最大法宝,即使迷失了,重新觉醒也依然需要依靠般若智慧......

其实,迷失和觉醒,也是诸佛法身——般若智慧的游戏之一......

般若智慧,是一切生命的真相,也是看清生命真相的工具,也是最终所看见生命真相的结果。

这是所有一切生命的真相,没有例外。

所以,众生本来是佛,本无生死,本无轮回,本自自由,本自解脱,是通过般若智慧的修炼最终必然会看到的真相。

所以,一直身处于生死幻相、轮回幻相中的生命,在虚妄地承受着无穷无尽的痛苦、烦恼,难以从这场大梦中醒来,这是多么荒唐却又令人无限感叹的一件事啊!

虽然写下了这些文字,但也许我依然身在梦中,而这些文字,也不过是自言自语的梦话而已......

但我相信,终有一天自己会醒来,所有的生命也都终将会醒来!

愿所有的生命都融入这光明的智慧

愿所有的生命都亲证这智慧的光明

包括你,包括我,包括十方三世尽虚空遍法界的所有一切有情........

相关文章

  • 心境皆空,光明朗然

    修行的过程,从某种角度而言,情况大致如下: 修行前的情况是这样的: 【我】生活在【世界】之中,被【世界】和【生死】...

  • 明朗的心境

    人一直保持乐观和向上,是不太容易的事。如今年这般多重负面事件接踵压过,即便没有实打实的落在自己身上,也觉得无力感加...

  • 洞然明朗

    第29天,生命就在你遇见让你由衷欢喜的那一件事并与其一路并肩前行时,便再无疑根,洞然明朗了。

  • 《菜根谈》322

    形影皆去,心境皆空 (All the shadows go, and the mood is empty) 【原文...

  • 形影皆去 心境皆空

    理寂则事寂,遣事执理者,似去影留形;心空则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却蚋。 译文:若是事理归于空寂,则事物也随之空寂...

  • 午后乱思

    北京近日阴霾不断,然自己的心境逐渐明朗起来。虽然今天潮热偶尔也有阳光照射,有时还下点小雨,但温暖很高,稍微运动就感...

  • 适然心境

    这一脱离开那个xx的工作,身心放松到了无物无事无人入我心的境地,心下安详,竟遭先生的妒忌,哈哈哈! 每天清早,总下...

  • 明朗的光

    明朗的光从天而降 笑靥里藏着单薄的向往 十月的冬风和阳光 你的背影里全是美好的模样 依稀记得那天天气晴朗 你穿着校...

  • 难得的晴朗天气

    今天,晴。 外面阳光灿烂,明朗的光将屋里辉映的敞亮,心情也愈加敞亮起来。天气还是会影响心情的,自然会影响人的心境。...

  • 心期天涯 22 明朗心境

    22 明朗心境 月落乌啼霜满天,我独自一人默默走回酒楼,远远地,就看见盖霁坐在屋顶上,举头望夜空,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境皆空,光明朗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tu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