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摘编)。
《西方哲学史》,罗伯特·罗素(英国)著,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6月第1版,2013年12月第28次印刷,1161页。
001 概述
绝大多数的近代人都认为经验的知识之必须依靠于,或者得自于知觉,乃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在柏拉图以及其他某些学派的哲学家那里,却有着一种迥然不同的学说,大意是说没有任何一种配称为“知识”的东西是从感官得来的,唯一真实的知识必须是有关于概念的。
按照这种观点,“2+2=4”是真正的知识;但是像“雪是白的”这样一种陈述则充满了含混与不确切,以至于不能在哲学家的真理体系中占有一席地位。
柏拉图对于知识与知觉乃是同一回事的这一观点所做的批评,占据了他的《泰阿泰德篇》的前半部。
这篇对话本来是要寻求“知识”的定义,但是结果除了消极的结论而外并没有达到任何别的结论;有几个定义提出来之后又被否定了,始终没有提出来过一个令人认为满意的定义。
002 批评的起点
有人说,“我觉得一个知道了某一事物的人,也就是知觉到了他所知道的那一事物,而且我目前所能看出的就是:知识并不是什么别的东西,只不过是知觉罢了。”
这种学说等同于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学说,亦即任何一件事物”对于我来说就是我所看到的那种样子,对于你来说就是你所看到的那种样子”。
按照这个逻辑,“知觉总是某种实有的东西,并且它作为知识是不会有错误的。”
且,必须对记忆和对知觉一样地加以承认。
003 批评的武器:以人为尺和万物流变
对这一学说,把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加到普罗泰戈拉学说上,讨论了知觉的特性,然后证明了像知觉所形成的那样一种东西绝不能够是知识。
知觉被认为是由于对象与感觉器官之间的互相作用而引起的。后两者都是永远在变化着的,而两者在变化时同时也就在改变着知觉。
比如,当健康的时候觉得酒很甜,但是当有病的时候就觉得酒很酸。这里就是知觉者的变化造成了知觉上的变化。
按赫拉克利特说的,万物永远都在变化着,也就是说,一切“我们称之为实‘有’的东西,实质上都是处于变的过程”。
把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和知识即知觉的那个定义加在一起,就会得出:知识乃是属于变化着的东西,而不是属于实有的东西的。
而柏拉图相信,变化对感官的对象说来是真的,但对真正知识的对象说来却并不如此。
004 以人为尺度的问题
有质问说,如果以人为尺度的说法是对的,那么就没有一个人比别人知道得更多:不仅仅普罗泰戈拉是像众神一样地有智慧,而且更严重的是他不会比一个傻子更有智慧。
此外,如果每一个人的判断都像别人的判断一样正确,那么判断普罗泰戈拉是错了的人,也就同样有理由被认为是像普罗泰戈拉一样地对了。
对这个质疑的回应是,如果每一个人都是万物的尺度,那么人人就都是像别人一样地有智慧;一个判断虽然不见得比另一个判断更真,但是就其能有更好的后果这一意义来说,它却可以比另一个判断更好。这就暗示了实用主义。
进而的结论即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比起一个傻瓜来,乃是万物的更好的尺度。
005 流变的问题
每一事物都可以有两种变化方式,一种是运动,一种是性质的变化;流变的学说则主张一切事物永远是在这两方面都变化的。
而且不仅仅一切事物都永远在经历着某种质变,并且一切事物还都永远在变化着自己的全部性质。
这就造成了非常尴尬的后果。
我们不能说“这是白的”,因为如果开始说这话时,它是白的,但在说完了这句话以前,它已经不再是白的了。说我们正在看见一个物体的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因为看见正在不断地变为看不见。
如果一切事物都以所有的方式在变化着,那么看见就没有权利叫作看见而不叫作看不见,或者是知觉叫作知觉而不叫作不知觉。而当我们说“知觉就是知识”时,我们也正同样可以说“知觉就是非知识”。
上述的论证等于说,无论在不断的流变里可能有其他的什么,但是字的意义,至少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必须是固定不变的;否则就没有任何论断是确定的,也没有任何论断是真的而非假的了。
如果讨论和知识是可能的话,就必须有某种东西或多或少是恒常不变的。这一点应该加以承认的。
006 反对的最后论据
我们是通过眼和耳来知觉,而不是用眼和耳在知觉;但我们有些知识是并不与任何感觉器官相联系的。
例如我们可以知道声音和颜色是不一样的,尽管并没有任何一种感觉器官可以知觉这两者。并没有任何特殊的器官可以知觉“一般的存在与不存在、相似与不相似、同一与不同以及一与多”。同理也适用于荣誉与不荣誉、好与坏。
“心灵通过它自身的功能而思考某些事物,但是其余的事物则需通过身体的官能。”
我们通过触觉而知觉到硬与软,但是判断它们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对立的则是心灵。唯有心灵才能够达到存在;但如果我们不能够达到存在,我们就不能达到真理。
因此我们就不能单单通过感官而认知事物,因为单单通过感官我们并不能知道事物是否存在。所以知识就在于思索而不在于印象,并且知觉也就不是知识;因为知觉“既然完全不能认识存在,所以它对于认识真理就是没有份的”。
整理 by 5073 洁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