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结论:
积极主动
以终为始
要事第一
双赢思维
知己知彼
统合综效
不断更新
7个习惯分为3个部分,
一个是对自己,----从依赖到独立
积极主动
以终为始
要事第一
一个是对待自己与别人,----从独立到互相依赖
双赢思维
知己知彼
统合综效
一个是让这个系统可以自我发展因素-----不断完善自我
不断更新
这本书我是很久之前就看到过,但是被书皮上那个外国人给劝退了,因为看了一些老外写的职业规划的书,以为这本书也是写的类似的讲如何树立习惯,如何对待工作的书,(当然这本书确实也是讲这一类的)。
微信读书正好有这本书,我就点开花了40分钟浏览一遍,嗯,很快看完然后觉得不过尔尔。但是,又被公众号中一位同学安利到,我就又重新打开,距离我第一次看这本书过去了快一年了,这次看,我就没办法快速浏览了,因为书中很多话,可以解决我目前在实验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我自己是一个想法特别多,生活和实验不分人,但是成果却不突出的人,我也一直在思考过,为什么我感觉我自己的努力没有应有回报,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看了很多书,但是没有一本书像此刻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大。也可能是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书,才有奇妙的化学反应吧。
因为导师不在身边,所以我自己对于自己的实验安排比较随意,有时候自己对自己感兴趣事情可以花一周甚至两周进行探索,实验可以丢到一遍,然后到了一定时候,老板突然关心后,我自己又慌得一批。而我自己又是对自己没有清楚认识,想要把自己每个点做好,奈何能力真的有限,一个Tidyverse包真的花了将近一个多月才搞懂。但是这些都不重要,我关心的是,为什么我的课题进展如此缓慢,同年级的同学文章都发表了……
image.png习惯与效能
这本书,首先对于习惯下了一个定义,
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
知识是理论范畴,指点“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告诉我们“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
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
而人的自我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依赖期(Dependence)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你为我的得失成败负责。
独立期(Independence)以“我”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负责;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权选择。
互赖期(Interdependence)以“我们”为核心——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合作;我们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创前程。
效能的定义:
真正的效能应该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产出”,即金蛋;二是“产能”——生产的资产或能力,即下金蛋的鹅
效能在于产出与产能的平衡。 P代表希望获得的产出,即金蛋;PC代表产能,即生产金蛋的资产或能力。
至此,这本书的书名就定义完成,在圈定的这个范围内,作者进行自己的阐述。
习惯一:积极主动
这本书第一习惯就是积极主动。我就想我自己博士的四年里,真的和习惯没有丝毫关系了。导师也是经常说我们不主动,不及时与他沟通。如何和导师,以及未来工作与领导沟通是一门需要在校园里就要掌握技能,这个关乎自己工作是否被认可,更意味着自己能否更加顺利的拿到毕业证啊。
作者认为主动的是不会抱怨的,不会把自己带入受害者心态中,总是积极主动寻求改变。真的赞同,因为我从小就被告知,如果遇到问题,我需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着急想别人的问题。但是嘞,随着自己长大以后,我身边的人,有的真的遇到问题后,第一时间不是想着解决问题,而是寻求撇清责任,问题的原因总是别人的。我一开始还不太习惯,因为这种负能量爆棚的人有时候嗓门还特别大,我的心情总是不自觉被影响到。
随着,思考的深入以及和老婆聊天中,发现这样人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中都会遇到,所以这个事实是没办法改变,那么改变自己的可能就是一副耳塞。以这样的原因,我给自己买了WH-1000XM4,那个时候还停留在降噪可以解决一切,确实有好处,但是还是不能完全起作用。我某次在专注的做自己的分析,一个上午都没有留意实验室座位旁边人说的话。就是说,那个上午我没有被任何人影响到。后来我知道那个状态叫“心流”。耳机后来就放在寝室听音乐了。
习惯二:以终为始
哇塞,这个习惯真的太美妙了。这个我最早是在极客时间app上听《10×程序员工作法》听到的,当时就觉得很有启发,但是一直没有用到自己的工作者。这次我在这本书里,看到这样的表述:
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的创造——先是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个人、家庭、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全心投入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对个人、家庭或组织而言,使命宣言可以说是愿景的最高形式,它是根本的决策,主宰了所有其他决定。领导工作的核心,就是基于共有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创造出一个文化。
我自己做的实验,很少有计划,所以做的结果有时候少了这少了那,总是不能快速推进。以前工作少,不做计划还可以,但是工作越来越多时候,不列计划的做事,简直就是慢性自杀啊。
习惯三:要事第一
这个在每本书里都会提到,把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那么谁能告诉我什么是重要的事情!!!
这个是我在和我老婆在沟通时候,从她那里学到如何给自己事情进行排序。
习惯四:双赢思维
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分享更多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敌对式竞争。双赢既非损人利己(赢输),亦非损己利人(输赢)。
因为要与别人一起搞课题,所以双赢思维对于我来说可能就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课题。
习惯五:知己知彼
这里不是为了打仗才要知己知彼的,而更多是从不要着急去评价和定义被人,更不要着急给别人建议角度说的。
当我们不再急切回答,改以诚心去了解、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对方获得理解后,会觉得受到尊重与认可,进而卸下心理防备,坦然交谈,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也就更顺畅自然。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气,能平衡两者,则可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
习惯六:综合统效
统合综效谈的是创造第三种选择,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创造第三种更好的办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了解了彼此,甚至还称赞彼此的差异,欣赏对方解决问题及把握机会的手法。个人的力量是团队和家庭统合综效的基础,能使整体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
这个方面最好的例子就是和老婆办婚礼事情,每个人在办婚礼过程中总是有自己的想法,老婆有她的想法,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折中,这里折中不是委屈的妥协,而是一种积极主动下协商的结果。婚礼后,问了我这边亲戚,他们说这次婚礼办得挺好的。
习惯七:不断更新
不断更新”谈的是,如何在四个生活基本面(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中,不断更新自己。这个习惯提升了其他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对组织而言,习惯七提供了愿景、更新及不断的改善,使组织不至呈现老化及疲态,并迈向新的成长之路。对家庭而言,习惯七通过固定的个人及家庭活动,使家庭效能升级,就像建立传统,使家庭日新月异,即是一例。
不断更新让我想到初中生物中,有一个生物圈2号的例子,某国家科学家想着地球被人类过度开采,有没有重新建立一个生物圈,真到了地球不行那一天,我们还有别的选择。生物圈2号的设计原则,基于当时人类对于自然界的理解,把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按照比例放在一起,起初几年还可以,但是随着动物数量增加,水藻等过度消耗氧气,这个项目失败了。
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解读,我的解读是,在一个非真实的环境中,缺少的就是不断更新的系统。很多时候,我们自然界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庞贝火山喷发,玛雅文明的失落,这也推进人们不断在改变自身,不论是基因上的还是生活习惯上,这个方面的最好的例子是,大熊猫在很久以前竟然是食肉动物,但是因为食物缺乏(可能在很久以前,动物太多,大型动物捕食后会有动物残渣,正好被大熊猫捡漏吃到了。但是随着环境改变,整体食物量锐减,加上它们的猎捕速度可能真的不行),所以只能改吃不会动的竹子。不改变,毋宁死。
image.png参考资料:《高效能人士7个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