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生病,除了外邪,还有内因。当今社会,很多怪病都是因为人的七情六欲产生的。百病生于气、万病源于心。不良情绪是癌症启动和发展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之一,相比起来那些性格开朗、精神健康的人好像更不易患上癌症。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寒则气收,炅则气泄,劳则气耗。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的正常情绪,如果七情维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对人的身体是没有影响,但一旦七情太过,会对人产生很大的伤害。
《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没有发出来的时候,这是‘中’的状态;一旦发了出来,如果能以未发时的‘中’来节制,就是‘和’的状态。
王阳明说:“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喜、怒、哀、乐是心之本体,本身是‘未发之中’,遇到事情时,一旦有了太过或不及的情绪,就是掺杂了自己的私欲,从而脱离了本体,痛苦也就伴随着而来了。此时如果能用‘发而皆中节’,能用‘中’来节制,则能回归心之‘中和’的本体。
中医认为五志:分别是喜、怒、忧、思、恐,与五脏:分别是心、肝、脾、肺、肾相连,五志太过就会影响其所对应的脏器功能。
比如《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过喜伤心”,人一旦高兴过了头,就会伤心。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范进考中了举人,结果太高兴,就疯掉了,因为心藏“神”。欢喜过度,则损伤心气,如人们常说的“乐极生悲”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也会发现,过年的时候,为什么经常会看到有很多老人去世了,因为过年,所有的亲人,儿女都回家看望他们,心里太开心,因为大部分老年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毛病,而心脏本来就不是很好,所以开心过了反而伤及心脏。
“忧思伤脾”,女孩子患相思病的时候,就没有胃口吃饭。一个人总是忧虑重重的时候,脾胃就会受伤,茶饭不思,没有胃口。脾是人的后天之本,被伤之后会得各种病。
“怒伤肝”,一个人肝火大,就是指他发怒了,气就会往上走,怒发冲冠,面红耳赤,经常发怒的人会伤肝。其实这个怒火发出来了还好,如果没发出来而憋在体内,就像那些喜欢生闷气的人,就会造成肝气郁结,而两胁胀痛,严重的会得肝硬化,肝癌等重病,女性容易患上乳腺增生、乳腺癌。
“悲伤肺”,人在过度悲伤的时候一般都会咳嗽,原因是伤肺了,容易出现气短、干咳、咯血、音哑等。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悲是由于哀伤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
忧与悲伤都会伤及到肺,所以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的说法。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欢、悲悲切切,最终因肺病而死,就是大悲伤肺的最好的证明。
“恐惊伤肾”,这个很好理解,比如一个人受到惊吓,就会尿裤子,肾受伤了。所以天天活在恐惧当中的人,一般肾也不会好,肾藏精,是人的先天之本,千万伤不得,问百病不治求之于肾,说明肾的重要性。
古代那些养生大家,早就明白了七情对人体的伤害,他们也研究了一套应对的办法,就用五行相克的原理。在古代很多大医都用到这种原理来治病。下面是五行对应的五脏,及七情。
木:肝(怒);
火:心(喜);
土:脾(思);
金:肺(忧悲);
水:肾(惊恐)。
水克火,也就是说“恐克喜”,所以范进最后是被他老丈人给吓醒过来的,范进最怕的就是他的老丈人,所以他老丈人一出现,他就清醒了,就是利用“恐”能够胜“喜”的原理。
一个妇人的儿子出了车祸,当他看到肇事司机的时候,肯定会非常愤怒,杀了他的心都有。可是当她转过头,看到倒在血泊中的儿子,会感到无限的悲伤,再也没有力气去怒了。这就是“金克木,悲克怒”。
古代有一个医案,一个女人因为太思念她的未婚夫而得了相思病,一直吃不下饭,于是他的母亲给他找来了大夫。大夫看过之后,把他的父母叫到门外,说这是相思病,平常的药物没有办法治疗,需用到特殊的办法。大夫说,待会进去之后,我会说一些不好听的话来刺激你的女儿,希望你们不要介意。
于是大夫进去之后就对女人说:你太不知羞耻了,明明已经有了未婚夫,还在想其他男人,太不要脸了。女孩一听,顿时就来气了,自己明明在担心自己的未婚夫,却被别人指责在想别的男人。生了很大的气,后面发现突然想吃饭了。这就是“木克土,怒克喜”。当然,这个大夫后面还有善后的内容,这里就不在赘续。
这其实也是现在心理学的情绪转移法。但是这种方法有一个弊端,当一个情绪消失时,又陷入到了另外一个情绪当中。用欲望克制欲望,只会陷入更大的欲望。要明白情绪本身是‘未发之中’的,是因为有了私欲,才导致出现了太过和不及。
如此,我们只要‘致良知’,克除私欲,这样就能‘发而中节’,让情绪回归‘中和’的状态。
王阳明说:“圣人的心体是‘哭则不歌’”,‘哭则不歌’出自《论语·述而第七》,原文是“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参加别人的丧礼,在逝者的悲伤和哀痛氛围下,是没有胃口吃饱饭的。参加完葬礼的这一天,就不再进行娱乐戏耍之举。这就是人本身具有的‘恻隐之心’,别人家的亲人去世,我们内心的良知会引导我们出现哀伤的情绪,圣人的心性自然就是如此,而有的人不但没有悲伤之情,反而在旁边又吃又喝又唱歌。
所以遇到哀伤之事,哭本身就是在该有的情绪,遇到可喜之事,笑本身也是在合情合理之中。这都是符合良知本然,如果没有该哭而哭,当笑则笑,就是‘不及’,同时圣人的情绪表现时也不会出现太过。过与不及就是失去了‘中和’。
可见,圣人是不提倡情绪转移法的,否则还是会陷入另一种情绪。圣人只要哭过,就不会再笑。情绪只要随性而发,始终保持中和的状态,不出现过与不及,就是最好的状态。
有的人强制压制自己的情绪,这也是为了一己之私,因为背后考虑的大多都是,这情绪要是发出来对身体不好,或者显得自己太没教养等等,这些隐藏在善意下的私欲,也要时刻注意。
情绪压制太久,迟早还是会爆发,并且通常是一发不可收拾。所以情绪当发则发,身体气机才能通畅。但我们很难把握情绪发之后是否太过,只有深切的‘致良知’,才能真正解决情绪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