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语如何?”
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
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有人这样问王阳明:“朱熹说:‘人之所以要学习,只是为了明白心与理而已。’这句话正确吗?”
王阳明说:“心即是性,性即是理,说一个‘与’字,未免将心理一分而为二了。这需要学者善于观察发现。”
有人然后接着问:“人都有心,而心即理。那为什么有人行善,有人行不善呢?”
阳明先生说:“之所以有恶人的心,是因为失去了心的本体。”这里恶人的心其实就是私欲。
这一段反应了王阳明心即理的核心思想,不应该把心和理分开来说。按理说既然每个人都有心,而天理又在心中,那我们应该能明白万事万物的理,所以按照天理去做,应该都是行善之事,那为什么我们还是会经常行不善之事呢?
我们之所以行不善,并不是心上没有善的理发出来,而是心被私欲遮蔽了,良知发不出善的理。知善知恶是良知,一旦良知被私欲遮蔽之后,就分不清楚善与恶了。
比如,今天早上母亲给我做了一碗面,我吃完后良知发出洗碗的善念,然后私欲开始作祟,自己懒得洗,还要赶紧去上班,其实心里知道上班还早,只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欺骗自己而已。这个时候我知道要切实的‘致良知’才行,因为良知已经告诉我要去洗碗,然后我克掉私欲去洗碗,这就是‘致良知’。
当我在洗碗的过程中,发现手上沾到油了,突然就不想洗了,觉得自己洗也洗不干净,待会还要用肥皂去洗手,好麻烦啊,可见私欲又出来了。
其实不是洗不干净,而是不想洗,如果真想洗,自然能有办法洗干净,洗不干净只是借口。于是我用热水再洗了一遍。然后去用肥皂把手上的油清洗掉。
在整个洗碗的过程中,私欲总是会跑出来,可见破心中贼有多难,因为这些私欲才让你感觉心与理是分开的。其实洗碗的理就在我们心中,并不是在心外去求一个如何洗碗的理。切实的去洗碗就是致良知,也就是选择了善,相反,如果选择了遵从私欲,就是选择了不善。
阳明先生曰:“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
直因闻先生之说, 则知程子所谓有 “善固性也, 恶亦不可不谓之性。”又曰:“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于本性上过与不及之间耳。”其说皆无可疑。
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至善。”
阳明先生说:“至善者,心之本体,因为失去了中正,本性上过与不及便是恶了,不是有个善,然后用个恶来与之对应,所以善恶其实只是一物。即无善无恶,是至善。所以‘未发之中’是‘至善’,是心之本体,一旦过了或者不及,失去了中正,就是恶”。
王阳明认为‘心即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生活中所有事情都是如此,良知就在我们心中,每个人天然都具有,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圣人,它是如此活泼泼的存在。努力克除私欲,让良知时刻显现,这样就能不断的选择善,做的任何事都是善,家庭生活还会有矛盾个争吵吗?
六祖慧能说到:“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每一个念头都没有私欲,就是常行智慧。一念不善就是断绝了智慧,一念为善即使智慧生。烦恼即菩提,去除私欲就是菩提,所以要‘为善去恶’。
总结:
生活中所有事情都是如此,良知就在我们心中,每个人天然都具有,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圣人,它是如此活泼泼的存在。努力克除私欲,让良知时刻显现,这样就能不断的选择善,做的任何事都是善,家庭生活还会有矛盾和争吵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