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北京市五名未成年少女,因校园欺凌被判刑。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2017年年初,这五名少女在校内无故殴打、辱骂另外两名同学,并将欺凌过程拍成视频,在微信群里传播。最终导致其中一名被殴打女生精神抑郁,至今无法正常生活学习。
看到这个,我心里百感交集。校园欺凌,网络暴力,这是这个时代扎心的刺。
所谓的校园欺凌,它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小打小闹,它具有长期性、隐匿性、预谋性,双方强弱关系不对等的特点。
其中,校园欺凌可以分为直接欺凌跟间接欺凌。直接欺凌就是我们常见的肢体动作攻击,而间接欺凌,则表现为排斥、孤立,语言攻击等
据《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指出,语言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按照校园欺凌的方式进行分类,语言欺凌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关系、身体以及网络欺凌行为,占23.3%。
而语言欺凌,也仅仅只是间接欺凌中的一种。间接欺凌中最令人恐惧,也最常见的就是 通过孤立,排斥的方式,隔绝同某人的往来,最终对其造成不可磨灭的身心伤害。
其实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基本都是在校的未成年学生。小小年纪,不经世事,却做出足以毁灭另一个人人生的事。
或许正如李尚龙的《刺》中所说:世界残酷,江湖险恶,人心可畏,我还年少。
(二)
《刺》大概分为三部分,每一个部分都让人感到窒息,我想说每个人都应该活在花香阳光里,而不是被刺包围
蔷薇花的刺
中学时代的韩晓婷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女孩子,父亲在车祸中意外死亡,母亲也成为了残疾,严重口吃,她肩负着母亲的期望,以第一的成绩考入了最好的中学。
班级里有一对成绩不好,脾气暴躁,很有后台的双胞胎张蓓张蕾,开学第一天非要坐晓婷的位置,联合刘涛威逼恐吓使绊。
而真正让她们开始校园暴力的是一次班级发卷子,老师说双胞胎真不愧是亲姐妹,一个倒数第一,一个倒数第二。全班都哄堂大笑,而她们却只注意到了韩晓婷。
从此在班级里各种语言抨击,搞恶作剧,在卫生间打她,踹她,侮辱她,甚至还把她推到蔷薇花丛中刺伤,拍了很多不雅的照片,老师知道了也只是停于表面的说教,警察们也敷衍了事。
这个十几岁的少女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无助与绝望,差点想要自杀,后来一个不太出名的时事评论家通过网络的力量,揭发了这所校园的暴力事件,让她脱离了苦海,结束了不该承受的暴力,开启了有点不同的新生活。
蔷薇花是美丽的,但它的刺也同样具有伤害力。多年后的晓婷,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代,总是会被痛苦的回忆侵蚀,施暴的人固然可恶,但围观的人却没有得到惩罚,刘涛笑了,这种袖手旁观又默不动声的笑,让她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月季花的刺
27岁的韩晓婷凭借自己过硬的能力在北京开了一所广告公司,机缘巧合之下,当年那个袖手旁观的刘涛成了她的职员。
中学时代的事情,她从来就没有忘记,甚至扭曲了她的人格,她只想着成功和报仇,所以当刘涛在她手下的时候,她精心策划了一场职场暴力回击。
处处为难刘涛,让员工孤立她,扣下她的户口,还抢了她的男朋友,让他去伤害她。
晓婷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让刘涛也体会到当年自己的绝望,十年前,围观的人没有受罚,动手的人惩罚太轻,施暴的代价太小,于是大家都可以为所欲为,这些创伤往往都被埋藏在了受害者的心里,生根发芽,然后转移到另一个场合,变成另一种暴力。世界,就是这么变坏的。
她一直很喜欢月季花,代表成功与优雅,却不知道她喜欢的月季和蔷薇都是带刺的,这种刺害人也害己。
后来在一次借调中,刘涛展露了自己的才华,被其他公司挖走,结束职场暴力的同时,也终于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相反晓婷却依旧没有释怀,从悲剧中走出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仙人掌的刺
第三个故事是网络暴力,在2050年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人们可以自由控制大脑的系统,在网络上随意发表言论,但也正是这样的时代,网络控制了人的生命,当大脑系统被侵袭,就会一直回顾那些痛苦的记忆,生不如死。
在一系列的死亡故事背后,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讨论,或者说每个坏人,其实都是孩子;每个好人,在没有约束时,也都会变成坏人。
如果所有的暴力边界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比如什么是合理惩罚,什么是校园暴力;比如什么是职场教育,什么是职场暴力;比如什么是言论自由,什么是网络暴力,那还会有这样的故事发生吗?
看到最后我感觉很压抑,但是在后记中,尚龙老师还是给了我们希望,他说:这一切是否有解?有的。法律约束行为,科技抑制人性。
当他写下这本书,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那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好,有相关部门重视,有相关技术曝光,让所有的事情都透明,所有的孩子生活在阳光下。
《刺》:人心这么险恶,我想找一个不再痛苦的秘密(三)
似乎所有故事的源头,都源于中学时代那场令人窒息的校园暴力。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青少年更容易被强烈的、动态的、新异性的刺激所吸引。在围殴事件中,如果一个孩子动手打人,其他孩子就可能跟着动手。
一来,他们有人多势众的安全感。二来,他们存在“有难同当”的心理认知。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群体心理学》中也提出过“去个性化”的概念:个体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规则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体单独活动时不会做出的行为。
这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
就像《刺》中的张蓓张蕾,她们从欺辱韩晓婷中获得快感,当姐妹两人只剩一个时,她们就不敢轻易动手,因为这个时候她们丧失了人多势众的安全感。
在蔷薇花下的欺凌中,刘涛作为一个旁观者,她也是由于这种心理参与其中。
而对于受害者,可能就是一生的无法磨灭的痛和阴影。韩晓婷此后一生都无法去爱一个人,虽然她功成名就。但她一生内心的煎熬和孤寂,谁又能想到。在她需要被爱的时候,全世界都对她恶行相加。
(四)
校园欺凌,无处不在。我们有时候是无形的施暴者,但更多时候是无辜的受害者。
比网络暴力和校园欺凌更可怕的是,这个事件反映这个时代的一些弊病,体制的不健全,社会的阴暗,对大众认知的扭曲。
《刺》的作者李尚龙在他的公众号里说了这样一段话:
“文学够绝望,现实才有希望。
韩国因为《熔炉》,有了熔炉法案。
美国因为《美国田园下的罪恶》,影响了儿童保护法。
法国因为《罗塞塔》,推动了童工保护法律。
全世界因为《难以忽视的真相》让世人开始关心全球变暖。
《刺》在上市后,很快也会被拍成网剧和电影。
那天,制片人肖霄看完整本故事,久久不能平静,他问我,他能不能做网剧。
我说,当然可以。
他问我,你出个价,我把版权买了。
我想了想,说,那就一块钱吧。
他很感动,请我喝了一瓶茅台。
他说,在一个版权能开价上千万的今天,已经没有人像我这样,一块钱卖掉一个版权,他说,他一定把这个戏做好。
我跟他说,你不用管我的版税,你把这些钱用来请好的编剧,好的导演,好的演员,咱们制作出更好的作品,接着一起推动立法,一起改变这个世界。”
愿我们一路奋战,坚守本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