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与演说
我曾经对钱老师说,只要教师个人素质高了,他怎么上课,都叫“新课改”!我还说,什么叫“素质教育”?高素质教师所进行的教育,就叫“素质教育”。
“高素质”包括哪些内容?我们可以说有爱心,专业基本功,教育智慧,课堂技能。但针对现在的教师状况,我们更强调教师的人文情怀。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是一个有人文底蕴的人,是一个文人!
于漪老师说:“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老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这里的“学做”,就是一辈子的人文追求。
我理解的人文素养,至少包括:情感与理想,风骨与良知,视野与思考,学识与胸襟。
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随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有时候我们是不知不觉地违背了良知。那种体罚学生的事,毕竟是少数。但更多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地也在侵犯着学生。如果我不顾学生,而炫耀自己的学识,在我看来,就是违背良知。而处处想着学生,不必顾忌听课老师怎么样,那就是良知。
只是阅读而不思考,就是两脚书橱。但我这里指的阅读,当然是伴随着思考的阅读,这是默认前提,不必我强调。
学好语文就三点:多读(尽可能多地接触语言材料)、多写(尽可能多地实践语言技能)、多背(尽可能多地在脑海中储备祖国灿烂的古典诗文),在不断的熏陶、感染、领悟中形成对语言的敏感(语感)。
给陌生人献出爱,最能让人感到快乐;因为自己的专业能力而帮助了别人,最快乐!
天才级的学生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但是教育可以给他一千土壤,包括空气、水分、阳光,包括他们需要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发”,是“发现”;“掘”,是“挖掘”,就是“培养”;“卓越的自己”,就是“比现在更优秀的自己”。因此,“发掘一个卓越的自己”,就是自己培养自己,自己战胜自己,自己超越自己,最后让自己成为一个现在的你都不敢相信的那个“自己”。
怎么才能够成为一个“卓越的自己”?1.要有学问,要多读书。前段时间有一部电视剧很火,叫《琅琊榜》。你看梅长苏弱不禁风的样子,一没力气,二没武功,他的安全都得靠一个十来岁的孩子飞流来保护。可是他胸中却有百万精兵,京城所有人都想结交他,因为他有智慧,所谓“得梅长苏者得天下”。所以我说现在是靠智慧立身的时代,而智慧来自何处?对同学们来说,主要是读书。因此一定要热爱阅读。2.要能吃苦。最近有一部电视剧很火,像《芈月传》,你看那个芈月,吃了多少苦啊!一出生就被抛弃,差点死去,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尽欺凌,但后来成了一代王后。同学们,不能吃苦,就不能成功,这的确是真理。
我想尽量让每个老师、每个孩子都有幸福感、快乐感、尊严感、价值感。1.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我们的老师都很普通,平时看上去不怎么样,甚至精神可能还有点萎靡不振,但是一到讲台上便神采飞扬,魅力四射。可老师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在课堂上的形象。于是,我决定抓拍他们课堂上的风采。蒋长玲老师说:“我并不领先,但我在行进;我并不优秀,但我很幸福。”2.尊重孩子,不是口号,是细节。3.一碗鱼汤:不断传颂的故事。4.让老师的智慧成为学校的丰碑。5.把学生的名字刻入学校的历史。把普通孩子的名字刻入学校的历史,这就是“以人为本”。
不必用堆叠的荣誉来证明教师的成功,教师的荣誉就印刻在历届学生的记忆里。
感悟:
我喜欢李老师提到的一个词,叫做“人文情怀”,现在社会太重视“成绩”,忽略了教师和孩子的心理健康、人文素养。教师只有具有人文情怀,孩子才会学得开心;领导具有人文情怀,老师才会教得幸福。
李老师说,我们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违背了良知,但是我们不知道,或者说我们不愿意承认罢了。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到底有多少次伤害了孩子,多少次违背了良知…赶紧收手吧,做一个有良知的教师。
李老师很会蹭热点,哪怕是热门电视剧,也会当成教育素材学以致用。我记得于洁老师就很喜欢娱乐,比如综艺、电视剧、电影,都可以当成教材使用,学生也觉得老师很新潮、不落伍,了解学生喜欢的事物,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老师。
我们到底想做什么样的老师?大部分老师都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李老师说,幸福比优秀主要。是啊,幸福太难了,教师要根据学生成绩评先评优,要根据教师证书评职称,职称高低跟我们的工资挂钩,我们都希望腰包鼓鼓,那就是我们的幸福。如果不优秀,还得幸福,那就要调整我们的心态,从其他方面满足我们的“幸福点”。
阅读与反刍(一)
任何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一个“自己培养自己”的过程。
雷夫正是在这种“沮丧”中坚守着自己的“教学热情和对未来的信心”,迎接着一个又一个挑战,收获了自己的成长。
有太多时候,你尽心尽力去帮学生,结果却发现一切都如竹篮打水!但雷夫没有因此而对孩子失去信任,他这样提醒自己:“尽管班上有一个孩子向我撒谎,自暴自弃,但我决不能就此消沉,毕竟还有四十多个孩子正等着我给他们讲莎士比亚呢!”
每一次意外都是对智慧的考验,每一个顽童都是对意志的磨砺,每一道难题都转化为课题,每一回绝望都蕴含着希望。这就是雷夫的“成长”。
罗曼罗兰: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我们,尊敬的教育者们,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育方法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千万不要对自己说不可能,一切皆有可能;千万别对孩子说“不”,人人都可能成功。只要给我们一个舞台,我们就要给别人一个精彩。
结尾朱老师的落款总是“你的朋友朱永新”,读着读着你就不知不觉真的把朱老师当朋友了。这就叫“接地气”。
朱老师:对青年教师来说,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是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问题。
每天我最幸福的时候莫过于和12位同学“谈心”——阅读、批改他们的日记。我乐此不疲,喜欢享受这种交流的幸福。从他们的日记中,一旦发现闪光点,我及时大张旗鼓地表扬,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
姚校长的“温度”不仅仅是情感的温度,还有源于对“人”关注的思考。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姚跃林说“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这里的“温度”与其说是“教育”的温度,不如说是教育者的温度,是“人”的温度。
我在《中国教育报》发问:为什么最好的医院收治的都是最难治的病人,而最好的中学招收的却是最好教的学生?
阅读与反刍(二)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老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老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在旁人看来,我似乎是很有“毅力”的。但我不觉得这需要什么“毅力”,因为这是我本身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已经变成了习惯,就像每天再忙再忙也要洗脸刷牙一样,难道每天坚持刷牙洗脸还需要毅力吗?写这些文字,并不像有的老师想象的那么“累”那么“苦”那么“坚韧不拔”,因为用文字记录自己和学生每一天的成长,实在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教师职业对我来说,既是付出也是收获,既是吸收也是表达,既是思考也是感动,既是教育也是文学…
教育,每天都充满悬念!这里的“悬念”,主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的难题”。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并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如此周而复始,这便是教育过程的无穷魅力!
钱理群:不要看轻中学教师的意义和价值,更不要低估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他的生命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的儿子谢尔盖说:“如果有人问我一生中最大的财富是什么,我会脱口而出:父亲写给我的信!”……家信是父母与子女间以书面语言为工具而展开情感交流的最好纽带,是父辈传递人生价值和处世经验的重要方式,是相互间交流生活感悟的良好渠道。家信是家庭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家庭价值判断的承继渠道,是家庭文化水准的显示标尺。
卢梭《爱弥儿》: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必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童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爱心。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尽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构无愧于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精神世界。
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散文使人宁静,读小说使人认识社会和人生;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朱小蔓:读书是有助于人的精神成长的积极的情感。 让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
人若没有这五彩缤纷、波澜起伏的情感体验,生命是那样干枯、生活是那样暗淡,而有着这些情感充盈的生命和生活是那样让人感到满足、享受和向往。
要站在人生的高度看教育,站在教育的角度看教学。
阅读究竟有没有用,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把好书化作了自己的灵魂?这里所说的“化作自己的灵魂”,不是用别人的思想取代自己的思想,所谓“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而是经过吸收消化后有机地融入并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好书怎么才能“化作自己的灵魂”?关键要“读出自己”或“读出问题”。所谓“读书自己”,就是从书中读出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时代等等,是共鸣、欣赏、审美,就是“把自己摆进去”;所谓“读出问题”,就是要读出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等等,这是质疑、研究、批判,就是“与作者对话”。
教育,只有从学科转向了心灵,才是真正的教育。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就是让学生与作品在精神上融为一体。
罗曼罗兰: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感悟:
李老师喜欢写作,而且已经写作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不仅不觉得累,还觉得很有意思。我觉得我也在向着李老师靠近,坚持写作四年左右,也把写作当成了一种乐趣。
尤其是现在,我正处于哺乳期不能出门,属于自己的唯一时间就是阅读和写作,哪怕熬夜也觉得很开心,因为看到了自己写成的作品。今年大宝幼儿园毕业,打算给宝贝出一本书,算是给宝贝最有意义的毕业礼物,我也正在制作中,八月初就可以出版了。
苏霍姆林斯基的儿子把父亲写给他的信视为最大的财富,这又想到了我们家的家信故事。从大宝2岁开始,我和她爸爸每年都在她过生日当天给她这封信,已经坚持了5年,我们会继续写信到女儿大学毕业或者结婚生子。也许这就是我们家最宝贵的财富,尤其每年翻来之前写的信,总是感慨万千。
行走与思考
好的教育,应该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融入自然,连通生活,回归传统,尊重天性。这就是我理解的新竹道禾实验教育学校。
学校不是超市,不是公园,不是商场,不是景区,学校是孩子读书的地方,需要宁静。
我们为什么不注重校门的修建呢?请问,学生用得到大门吗?用不到。漂亮的校门是给领导看的,孩子们不需要那么漂亮的校门,他们需要的是篮球场、沙坑、秋千、大树,还有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
重要的是,篮球放在操场还是保管室,这体现了教育的立场是以学生为本,还是以管理者为出发点?这是基本价值问题。
奎山人认为,教育有五大要素——阳光、空气、水、亲情和营养。
父母给孩子送午餐,这是一种发生在生活中的自然而然的教育,或者说,叫润物无声的感染。
我们的理念是让学生组成一个家,要有家的氛围。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搞活动做游戏,这就是家的感觉。
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一种真实的成长环境。
奎山中学的校园环境不是为孩子“学习”准备的,而是为他们“撒野”设计的。
所以养鸡不是为了养鸡,养蚕不是为了养蚕,种菜不是为了种菜。
种什么树,心里都装着孩子,这就是教育的“儿童视角”。
教育即生活,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教育,也是体验,是一种自然的体验。在奎山中学,这种生活体验无处不在。
奎山教育者认为,让孩子养鸡这件事蕴含着两个很大的题目:第一是生命教育。鸡死了,孩子哭,老师带他把鸡埋在树下,告诉他生命的虚幻与永恒。第二是责任教育,是责任感的养成。
面临取舍,做出抉择。其实人生就是一连串的抉择。通常都是老师下命令让孩子这样做那样做,没有让孩子自己做抉择的,而学会选择的过程非常重要。
王博士说:请问有多少老师能够带孩子养鸡?养成或养不成不是重点,重点是过程,哪怕最后鸡全养死了也没关系。
不要低估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以“安全”的名义剥夺真正的教育,就是剥夺孩子的童年。
愿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拥有真正的“儿童视角”,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感悟:
到底什么才是教育?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我们教师一直在这条路上探寻着。奎山中学认为:教育即生活,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教育,也是体验,是一种自然的体验。
我觉得奎山中学的领导是懂教育的,他认为的教育不仅仅只是升学考试,而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奎山中学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可以尽情地享受在学校的快乐,不用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魁山中学的老师是优秀的,他们带领孩子们养鸡、养蝉、种地,让他们感受到自然,体会到生活就是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