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特殊时期不能外出,只能把和好友的常规头脑风暴变成了语音连线,虽然缺少了面对面的那种场能量,但网线这头喝着美式,那头喝着拿铁,也能将就。
他今天抛出来一个他这阵子比较纠结的问题,在做企业客户的同时,再去开发终端消费群体,精力上担心会不够,所以他总是在鱼和熊掌之间摇摆。
他之前一直在做企业客户的商贸生意,现在遇到疫情,很多原本的企业客户一直迟迟未复工,原计划的一些活动或项目也都纷纷延期或取消,直接就导致他对应的客户需求大幅减少。他也在尝试去开发新客户,但同样的大环境下,大多企业客户面临的困境都是一样的,一些非刚性的商贸需求都是在降本方案之中。
所以,我这个朋友才会将目光瞄向了终端消费群体,比如电商、微商、社群等等,可当他稍作调研就发现,那些模式所面向的客户群体,一是需要时间的积累,二是需要持续的运营,必须投入较大的精力和人力,去找寻终端客户,去积累客户信任,去保持客户的活跃度。于是,他就觉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他没办法在继续做企业客户生意的同时,兼顾着去开展终端消费客户的生意。
我就问了他几个问题:
- 你需要去寻找新的产品吗?【答】:不需要,那些卖给企业客户的产品,本身也就是适合给终端消费者使用的产品。
- 你了解你的企业客户规模吗?【答】:大多数是了解的,即使有些不太清楚的,也可以找关系都还不错的对接人去了解。
- 你的产品跟京东/天猫上的价格相比是否有优势?【答】:部分产品都是可以在京东/天猫上查到的,而且按京东/天猫价格的7-8折去卖都是有利润的。
我跟他就像往常一样,一边通过问答梳理背景,一边天马行空的去发散思维。最后,我们找到一个可以去尝试的突破口,也许能让他鱼和熊掌兼得。
- 他当下的客户都是企业,企业就会有员工,不同的企业有不同数量的员工,每个员工就是一个终端消费者;
- 他平时所做的订单,卖给这些企业客户的产品,最终的使用者也都是这些员工,也就是说,这些员工其实早就用过他所卖的产品了,这就无形之中,减少了那些员工对于他所卖产品的质量担忧;
- 他一直跟这些企业客户做生意,建立了稳定且长期的合作渠道,那这些企业对于他们各自的员工而言,其实就是最可靠的信任背书;
剩下他要做的就是两件事:
第一、选品,从他的产品库里选出可以在京东/天猫上查到的品牌产品,且价格优势比较大的,因为终端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中比较重要的除了看品牌,就是京东比价;
第二、从他平时合作最多,最熟悉,关系最好的企业客户对接人那里着手,通过他们将自己的部分优势产品宣传推广出去,将那些员工引流到自己的一个线上流量池里,比如微信群、小程序、微店里,就相当于开始了他的toC业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