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美食吃货的世界
春节,北京人是如何将一头猪吃的明明白白的

春节,北京人是如何将一头猪吃的明明白白的

作者: 华邑时代招募官 | 来源:发表于2019-02-11 11:20 被阅读13次

没有哪种动物比二师兄的命运指向更加明确,它既不用承担牛的辛勤耕作,也没有羊咩咩柔软的毛作为附赠,更不具备马匹的代步功能。人们对它所有的期待,就是以尽可能丰盛的姿态出现在餐桌上。

二师兄也相当争气,从里到外都能成就一桌好菜,在大中华料理中也称得上是八面玲珑了。不少人家的“年菜”,都离不开猪肉,满族人尤其擅长此类烹煮。值此猪年,也来说说我所了解的老北京有名的猪肉菜。

猪 头 肉

老北京爱吃酱猪头肉,过年尤甚。

猪头肉切成片加蒜凉拌,是合格的下酒菜,而要说更讲究的吃法,则是“熏鱼儿”,即用猪头肉所制成的一种熏肉。熏的时候下面要垫上炸过的黄花鱼,将鱼味熏入猪头肉中。老北京为了吃,也是真不怕花工夫。

▲凉拌猪头肉。图/quanjing.com

农历二月二,讲究吃春饼“咬春”的时候,熏好的猪头肉算是找到了施展的场合,切成丝,跟韭菜豆芽炒成的“盒子菜”,配着蛋丝、葱丝一起卷进薄薄的烙饼里,一口咬下去,才算跟春天正式打了个招呼。

▲老北京的”咬春“,少不了猪头肉或酱肘子。

用酱肘子来配卷饼也是极好的选择,只不过口感上就没有“脸子肉”筋道了。吃春饼,卷什么其实比较随意,重要的是一家人团聚的气氛。

这些过去在“盒子铺”里都可以买到。所谓的“盒子铺”,就是专卖肘子、酱肉、熏肉等熟食的肉铺(跟卖生肉的“猪肉杠”区分开来),现在已经看不见了。

▲酱肘子。图/sohu.com

过去的人家也有买来一整个猪头自己卤的,除了脸子肉,还能得口条、脑花、猪拱嘴,猪耳朵等等,不但更加经济实惠,挂在门板上,这年味也就出来了。

豆 儿 酱

连着油脂的猪皮,虽然算不上什么金贵的吃食,但在哪里都能成就一口美味。南方人提起油渣口水直流,而老北京呢,馋的就是一口“豆儿酱”。

豆儿酱可以看成是肉皮冻的升级版。肉皮冻很多地方都有,东北叫“水晶皮冻”,不放酱油,晶莹透亮;而要说起豆儿酱,就是北京的独一份了,算是年菜里的标配。

▲东北的水晶皮冻。图/sohu.com

豆儿酱的用料比肉皮冻花哨,除了肉皮,还要额外放胡萝卜、熏干、黄豆和酱瓜,全部切成小块,加大料、酱油等小火慢熬,肉皮的胶质会慢慢析出,冷却以后,酱色的皮冻上透着虎皮一样的花纹,看见就是一个字,馋!

▲豆儿酱就腊八蒜,想起来就口水直流。图/douguo.com

喜欢吃肉的,也可以加酱肘子或者猪蹄子,但个人觉得豆儿酱的精髓,并不在肉多,而是肉皮的韧性,黄豆和胡萝卜的嚼头,以及“冻”那种入口即化的混搭口感。关键是一定要蘸上点腊八醋,或者一口豆儿酱一口腊八蒜就着吃,单是那回味,就够人咂摸好一阵子了。(写到这里,口水已经狂流不止)

桂 花 皮 炸

要说猪皮最诱人的吃法,还是烤或炸。

北京早年有一道“桂花皮炸”,在唐鲁孙的《中国吃》里曾出现过。当年地安门外最有名的饭庄子,庆和堂的拿手好菜就是它。

▲根据文字记载复原的桂花皮炸。图/《先生馔》插图

选猪脊背上三寸宽的一条猪皮,用花生油炸到起泡,晒干后放入磁坛密封,这准备工作才算刚刚开始。来年用时,先用高汤泡软,再切成丝炒,口感松软,没吃过的人,猜不出来是什么做的。而所谓的“桂花”,其实就是炒鸡蛋。个人倒觉得,这道菜在搭配上可以再大胆一些,比如把鸡蛋换成蒿子杆的茎,或许更有意思。

这么费工夫,也知道是道失传菜了。其实这种“皮炸”,就是南京人的“皮肚”,去南京吃一碗皮肚面,倒是个很实际的建议呢。

▲南京皮肚面。图/douguo.com

更“罪恶”一点的猪皮菜,是“炸响铃”——慈禧的最爱,跟杭州用腐皮做的干炸响铃是两码事。炸响铃不是炸猪皮那么简单,而是把烤乳猪的皮先起下来再炸。这一烤一炸的,不好吃才怪。当罪恶感赤裸裸的向你摊牌,也就是这个样子了吧。

满族人之所以有这道菜,跟婚娶风俗相关。前清到民国,婆家娶媳妇儿,要送烤乳猪给娘家回礼,炸响铃是给新娘子吃的。所以,过去满族的女性,多少都对这玩意有些情结。

清 酱 肉

二师兄浑身是宝人尽皆知,但若要选出其身上最诱人的部位,中西方恐怕难得达成一致:非这条销魂大腿莫属。

说起国内的“名腿”,金华、宣威、徽州的火腿都值得称道,但说起老北京的“清酱肉”,就鲜有人知了。不护短的说,我个人觉得这“中国三大名肉”的头衔来的有点牵强,毕竟曾经无法代表现在,失传多年的清酱肉,想说清门道都难,就更别提有多少人吃过了。

▲清酱肉。图/《风味人间》

《风味人间》里讲到清酱肉那集,请来了祖上曾在御厨当差的王希富老先生。尽管如此,清酱肉的做法也只是根据文字记载推测而来的。比起其他腊肉的制作,其主要特点是用到了黄酱,用水泻开以后,过筛得液体进行腌制,再挂晾风干,传承的是老北京一贯热爱的“酱香味”。

▲富华斋饽饽铺的清酱肉饽饽。图/《风味人间》

过年在北京的饭庄子聚会,很有可能看到这清酱肉,但味道与当年的相似度有多少,就没几个人说得清了。北京专做宫廷点心的富华斋饽饽铺,倒是有一道“清酱肉饽饽”还算靠谱,吃不上吊炉烧饼夹清酱肉的今天,也只能用它解解馋了。

卤煮和炒肝儿

说完了猪头肉、猪皮和猪腿,就来到了最令人兴奋的部分——下水。

下水这东西,真是砒霜蜜糖,爱吃的放不下,厌恶的劝不来,也算是一种非常考验人味觉忠诚度的食物了。

卤煮和炒肝儿,占据了“

北京小吃四大天王

”的半壁江山。不了解的人,总爱把下水做成的小吃混为一谈,其实对于这两者,北京人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炒肝儿的酱色,一定要鲜亮,才能惹人食欲

我个人就比较偏爱炒肝儿。虽说猪肝和肥肠的用料很重要,但炒肝儿的喝头更多在于其粘稠的质地,勾好的芡,是亮澄澄的酱色,不能乌涂。芡要是泻了,就像跑了气的可乐一样,喝着也没什么意思。

炒肝儿的“炒”字,大概也困扰了不少人。明明是熬出来的,为什么叫“炒”呢?

▲炒红果,跟炒肝儿一样,实际上都是熬煮而得

《京城旧俗》的作者,爱新觉罗·瀛生认为,这是源于满语的“colambi”,后音译成汉语便是“炒”字。同样的用法,还有“炒红果”,其实都是熬制的。也有人因此推测,炒肝儿的雏形,来自满族。

相比之下,卤煮的身世就明朗多了,以宫廷的“苏造肉”为蓝本,用以廉价的下水替代当时百姓吃不起的猪肉。

▲一碗合格的卤煮,少不了肺头。图/西夏

卤煮火烧也比炒肝儿更“横”一筹。肥肠只是初级考验,肺头那软趴趴的口感,才是将很多人拒之门外的真正原因。而识得卤煮妙的食客,深知“爱一碗卤煮就要爱它的全部”的道理,把硬货捞得一干二净以后,还要再咂摸两口汤底,方才尽兴。

不过老实讲,我最爱的前门廊坊二条,陈记卤煮小肠的汤底,真是越来越咸了。

你的家乡,有哪些标志性的“年菜”吗?欢迎分享

御尚楼,一家开在越南的中国餐厅,欢迎您来品尝~

相关文章

  • 春节,北京人是如何将一头猪吃的明明白白的

    没有哪种动物比二师兄的命运指向更加明确,它既不用承担牛的辛勤耕作,也没有羊咩咩柔软的毛作为附赠,更不具备马匹的代步...

  • 肺糊糊

    春节父亲杀了两头自己养的猪,一头送给家里的叔叔们,还有一头是我们回来春节吃的,看着摆满三轮车底的肉,我跟妹妹分工她...

  • 失踪人口回归

    春节 爸妈在家里圈养一头猪

  • 一头猪的自白

    我是一头猪,一头能吃能睡的猪。 当从娘胎里出来,我就秉承了猪的使命,认真吃,努力睡,在小圈里尽情撒欢。 我不嫌弃吃...

  • 一头大大的猪

    我爷爷养有一大群猪,其中有一头猪又高又肥又大,有一头猪是猪群里最懒的一头,吃的最多,吃饱就睡觉,老是发出咕噜噜的声...

  • 🐷猪的生活

    我是一头猪,每天按时哺乳按需陪玩哄睡,过够了! 我是一头不快乐的猪,我想自己出去玩,找小伙伴逛吃逛吃! 我是一...

  • 发挥员工最大价值,必须明白一个道理

    俗话说:“一头猪不爱吃,两头猪争着吃,三头猪抢着吃,一群猪往死里吃”,只有在竞争的环境中,才能增加猪的食欲,使猪膘...

  • 春节保留节目:我的年味儿都在这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年味,那是自己专属的春节保留节目。 01、凌晨吃卤肉 奶奶还在的时候,春节时必须要杀一头猪的...

  • 一头猪死了

    一头猪 生活在猪圈里 没什么理想 除了吃 还是吃 就像火车开过一样 狂吃狂吃狂吃 营养搭配的猪饲料 猪吃的很乏味 ...

  • 雄哥家宴

    袁总约了吃饭,说早上六点就要去“杀猪”,这个词我可是陌生了好多年,小时候家里养两头猪,到了春节,吃一头卖一头。听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节,北京人是如何将一头猪吃的明明白白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dtq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