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州,是一个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城市。她的街道,她的方言,她的挖坑史,她的交通地位,她的开放与宽容,她的隽永与炫酷,在我们的见证中,一点一滴丰富着自己。
我们对她,陌生又熟悉,熟悉而又陌生。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史,都是一部浓缩的民族史,一方人养一方水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水乳交融,聚合离分。
城市,是历史的印记。
一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城市的诞生和发展史。
就这么开始吧?就这么开始。
恰逢盛世,关于传统文化,国学,史学的挖掘和研究仿佛空前高涨了起来。就象每一个朝代更迭的时候,新皇帝上任一定要做一件事情,把自己的经历,遇到的神奇的事情通过一定的渠道传播开来。
好让天下苍生知道自己师出有名,符合“奉天承运”的天子宿命,是顺应天意来拯救天下的。仿佛在说,不是我要怎么样,实在是上天的安排。这个过程,叫“神化”。
这样一来,再做任何事情就有了很足的底气。其他人你再强,但是拗不过老天爷,对吧?
也就是说,很多人,在需要做大事的时候,其实是需要寻找血缘(生命出处)崇拜的。就象我们现在一样,在历经了被欺侮和霸权,贫穷和挨打之后,在经历了被践踏和侵略之后,在忍辱负重血泪抗争、经济增长充实了物质生活之后,突然发现原来我们这个民族竟然是如此地优秀!
那么,在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优秀之后,如何证明优秀的正确和长久性呢?
翻阅历史!
唯有历史可以从DNA的层面来佐证优秀的天经地义和不可逆。而历史向前的追溯可以远到不可考时期,那个时期的历史,被称之为神话。
盛世修史,明时修志。
中国的历史始于司马迁,中国的神话止于司马迁。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那就是克服着身体上的残缺,倍受心灵上被凌辱的折磨,以超凡的毅力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在史记当中,关于上古时期,司马迁把这些毫不相干的神,包括伏羲、女娲、颛顼这些神归并起来,用一条虚构的单一主线,做了一个血缘传承的谱系,叫做帝王世系表。
他们一个生一个,另一个再生下面一个,就形成了中国最古老也是最厉害的一个族谱——实际上就是汉族的族谱,它完成了祖先崇拜和血缘崇拜的建制。
如此潦草地将神话历史化了,所以在中国的神话里,就显得有些支离破碎。如何的支离破碎,放到后面再说。
虽然破碎,却也通过被历史化的神话,来迎合历史所要表达的主旨,这样就显得更加统一。
那么,今天,故且班门弄斧一下,轻薄一下历史,如果犯错,就当戏说了。
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说:实际上,勇于抗争,不怕输,更不会服,是中国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国人的信仰。
历史是一面镜子,他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引语
哈佛教授: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的一个民族特征,却让他们屹立至今。
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一场讲座中,向台下近千名学生分享、解读中国神话故事,并不下十次用激情的语调总结中国神话故事的内核:中华民族特征。在他的情绪带动下,现场氛围一直热血高涨。
他说:“我们的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火是他们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
这就是区别,他们用这样的故事告诫后代,与自然作斗争!”(钻木取火)“面对末日洪水,我们在诺亚方舟里躲避,但中国人的神话里,他们的祖先战胜了洪水,看吧,仍然是斗争,与灾难作斗争!”(大禹治水)
“如果你们去读一下中国神话,你会觉得他们的故事很不可思议,抛开故事情节,找到神话里表现的文化核心,你就会发现,只有两个字:抗争!假如有一座山挡在你的门前,你是选择搬家还是挖隧道?显而易见,搬家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在中国的故事里,他们却把山搬开了(愚公移山)!
可惜,这样的精神内核,我们的神话里却不存在,我们的神话是听从神的安排。”“每个国家都有太阳神的传说,在部落时代,太阳神有着绝对的权威,纵览所有太阳神的神话你会发现,只有中国人的神话里有敢于挑战太阳神的故事:有一个人因为太阳太热,就去追太阳,想要把太阳摘下来(夸父追日)。
当然,最后他累死了——我听到很多人在笑,这太遗憾了,因为你们笑这个人不自量力,正是证明了你们没有挑战困难的意识。
但是中国的神话里,人们把他当做英雄来传颂,因为他敢于和看起来难以战胜的力量作斗争。在另一个故事里,他们终于把太阳射下来了(后羿射日)。
中国人的祖先用这样的故事告诉后代:可以输,但不能屈服。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勇于抗争的精神已经成为遗传基因,他们自己意识不到,但会像祖先一样坚强。因此你们现在再想到中国人倔强的不服输精神,就容易理解多了,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
大卫教授的讲座视频被传到社交网站上后,引起国外网友热烈讨论。“一个女孩被大海淹死了,她化作一只鸟复活,想要把海填平——这就是抗争!”(精卫填海)
“一个人因为挑战天帝的神威被砍下了头,可他没死,而是挥舞着斧子继续斗争!”(刑天)不得不说,这位大卫.查普曼教授解读中国神话的角度很新颖,也十分到位。
我们经常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是靠着不断与自然、灾难、环境作斗争才延续到现在。但有几个人想到过,中国人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斗争精神是如何保持下来的?
每个民族的神话都有自己的烙印,但你见过哪个民族的神话里有我们这么多战天斗地的抗争故事?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的就是要生存就得靠自己,不能靠苍天。
这比“神爱世人”听起来残酷,但非常现实。我们从小听到大,并口口相传给下一代的这些神话故事,体现的绝不仅是故事那么简单。
每个文明在初期都是有神论,但唯独中国的文明不畏惧神,也许正因为中国人深刻理解老子的那句话,所以中国的祖先从不把生存的希望寄托于神的眷顾,也因此,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
一定会有人不服气:没信仰的民族能存续5000年吗?
从而认为,勇于抗争,不怕输,更不会服,是中国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国人的信仰。
由此,接着上面提到的神话的破碎那个话题,来看中国神话里的抗争和单打独斗精神。
我们熟知,女娲补过天,精卫填过海,夸父追过日……那么,有没有想过,女娲和精卫是什么关系?夸父认识后羿吗?
多数人不知道她们有什么关系,实际上我们从传颂的神话里也找不到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除了他们,中国神话中的众神,我们多数知道他们干过什么,却从不知道他们该干什么。他们的岗位职责是什么?对谁负责任,团队都有谁?
不知道!
被刻进记忆里的故事,只告诉我们他们曾经做了什么,做了什么的那股劲儿,被我们尊奉为精神,或者叫民族精神。
我们神话里的神,各自单打独斗,谁也不找谁,谁也不服务于谁,谁也不跟谁合作,自己做自己要做的事。
这是我们的信仰。
我们忽略了,从周灭商,到项羽建楚,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针对神话,当然也包括跟它密切相关的宗教礼仪、政治制度、道德伦理等等的四次文化大扫荡。
这四次扫荡,将上古神话扫荡得支离破碎,就象一把沙子丢散在风里,众神成为飘荡在风中的沙粒。
由此,多想一些:是不是就是因为我们这样的信仰,所以在我们商业模式里,模仿频出,创新甚缺?然而,恰恰是创新意味着共生,模仿意味着替代。
还有一种说法:ZG少贵族。怎么理解?
大概就是缘于我们的信仰里,单打独斗的替代文化。当一个门族几代努力有了贵族精神之后,如果政权被替代,是要被灭族的。人都没有了,哪来的贵族?
是不是可以说:所谓抗争,无非就是生死线上的最后一搏?
这里面,少了一种精神:合作与共生。当然,疏是疏非,如何取舍与尊崇,不是今天要探讨的话题。
历史的呈现里,历史人物是游动于历史长廊的活动景观。他们用自己和生命故事,将一个个历史阶段承载于自身,留存并传承。
历史人物的序位排列,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一个城市活化的历史。
由此,研究历史人物,意义就非凡了。
有一篇文章:《郑州城市简史:5000年20人》
这是在郑州拼搏努力感受了20年的韩林老师,翻阅历史典藉,呕心之作。将与郑州有关联的人物,用时间轴串了起来。
我们仿佛从他们身上,看到一个天边的郑州,从远古缓步走来。告诉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倾力奉献,值得品读,感恩相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