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钱穆先生曾说,唐代大诗人中,写人情最好的,首推杜甫。
![](https://img.haomeiwen.com/i5936121/1b41ae3d41b70f17.jpg)
想想也是,李白是谪仙人,不大容易看到别人。即使看到了,往往也是围着他转、为他服务的人。看到汪伦,那是因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看到蜀僧濬,是因为“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看到荀媪,是因为“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或者再有,就是一些意象化的人,比如“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宫娥,“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的思妇。
但杜甫不同,他双脚站立在大地上,他是一个真正的儒家。儒家关注人伦,先要建立一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的模范家庭,再推己及人,建立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好社会。这样的人伦关系,对于他来讲,既是理想的,也是实实在在的人生世界。所以杜甫写诗很赤诚。他写妻子,“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把四五十岁的老妻描绘得娇俏动人。写孩子,“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对调皮的孩子他依然这么疼爱。而这首诗,是写他的兄弟。
开篇就是一个战乱年代,荒凉冷落的大背景。安史之乱中,杜甫逃难至秦州这座边城。戍楼上鼓声响起,宣告着一天宵禁的开始。戍鼓一响,行人断绝,四周一片荒凉。一直孤雁从天上飞过,传来阵阵哀鸣。大雁迁徙,从来结伴成行,但这只雁,孤飞至此,这才发出哀鸣,冷落而凄惶。
时序交替之际,正是愁人断肠之时。白露到了,天更凉了。游子的心,也更凄惶了。用这样的心情看露水,总会觉着露水刺眼。露水固然很白,而月亮仿佛也显得黯淡无光,怎么看都没有故乡的月亮那样皎洁明亮。是啊,故乡,意味着团圆,意味着欢乐。人在欢乐之时,看什么都格外圆满。这才是“月是故乡明”啊。这句诗,分明不是杜甫一人之感,而是千百年来千百万游子的共同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月是故乡明”,不同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圆融,分明多了几分霸道——霸道的情感,霸道的想念。
![](https://img.haomeiwen.com/i5936121/2ad46c7ad7a5e929.jpg)
望月思乡,望月怀远,都是人生常态。诗人的老家在河南,也正是安史之乱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大难临头,兄弟们风流云散,不知所终。家园被毁,想要问问亲人的死生状况,都无处可问。何等焦虑!何等伤痛!念及此,想起了白乐天的“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同样是兵荒马乱,同样是田园荒芜,同样是兄弟五人,同样是骨肉飘零。白居易的兄弟们虽然离散,但都有下落,所以他才能写出“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句子,但杜甫的兄弟们,甚至不知是死是活。这不是更大的伤痛吗?
我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他能把民生疾苦化作笔笔波澜。即使不看《三吏》《三别》,只读“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我们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乱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