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阅读笔记随笔
我将死去,但仍将前行|一场不得错过的生死课

我将死去,但仍将前行|一场不得错过的生死课

作者: 盖洛普优势教练Emily | 来源:发表于2018-06-10 10:34 被阅读170次

    文 | 夏虫不可语_D    图 | 源自网络

    全文约  2000字  建议阅读时间5 分钟

    炎热高温天气持续数日,伴随着突如而来的一场小雨,温度骤降,凉爽适宜,刚刚好。

    迎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在小区里的公园里跑步锻炼,大口大口地呼吸着雨中的清新空气。竟也因为这场小雨,幻想着,如果夏天可以就这样过去,该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啊。

    从书架上挑选着那些买来已久却还未阅读的书,我想周末时光应该多属闲适和轻松的风格吧,所以索性就把那些管理类和自我提升类的书籍留给工作日吧。

    抽出那本以白色作为底色,浅蓝色字体书写标题的书,书名为《当呼吸化为空气》。之前,曾有好多次拿起它翻看,却多因实用主义的想法作崇,还是换了那些诸如《高效能人士的七大习惯》、《奋斗者为本》之类的书去阅读。

    而今天,我下定决心,看完它。

    01、

    关于作者和本书。

    作者是来自美国的著名神经外科医生和作家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1977年生于纽约,获得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学位,后获得剑桥大学科学史和哲学硕士学位,并以优异的成就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就任医生期间,保罗因其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

    这本书的英文版畅销达1200000余册,在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出版,荣获Goodreaders“年度最佳传记奖”,被评为“亚马逊2016年度20大好书”,读者给出66000条五星好评。同时,该书获比尔·盖茨强力推荐,被赞叹为“这本书令人敬畏且震撼人心,每个活着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关于本书内容。

    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2015年3月,年仅37岁的保罗告别妻子和刚出生不足一岁的女儿,离世而去。

    书中共分为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保罗回忆了自己身体强健时的成长、求学、婚恋、工作的整个过程,第二部分记录了他被确诊后的治疗经历、期间的心理变化、对死亡和人生的探索思考。

    面对死亡,是什么让我们的生命值得一活?多年浸润在文学作品中的保罗,每每幽默欢快地行文之后,总伴着富有哲思、超然于世的思考,赋予这部作品不可估量的力量。

    02、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数次想到前些日离世的父亲。作者保罗是一名医生,亦如我的父亲。医生这个职业有着特殊的意义,正如原文中所写,“医生的意义,在于把病人原先断裂了的生命的路修补接续上。”我想,生命的意义包罗万象,但每个单一的生命点,最终都是为了桥接过去和未来而存在着吧。

    这些日,父亲的音容笑貌仿佛一直在我眼前和脑海中浮现,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经历死亡,而且是至亲至爱。面对父亲的离开,我常常陷入沉思,有些感受堵在胸口,如同块垒。

    或许,我们对于一个人真正的认识,是要在他离开之后。或通过他的文字,或画作,亦或他顽强的精神和力量。这是父亲带给我的,也是我在阅读中在字里行间所感受到的。

    正是因为有这些真正能够称之为“伟大”或“高尚”的人或精神,启发着我们在往后的生命中,更勇敢地前行。正如保罗的墓志铭所写——一切虚妄过眼,他不会在意他人所言,他会昼夜不停劳作,成为朝圣者不断向前。

    人文主义作家和思想家蒙田曾说:“教会别人死亡的人,同时也能教会人生活。”这段时间,我不停地在思考生命,探索死亡。我们大多数人从生到死,都是被动的——这是你和你身边的人需要接受的现实。在活着有生之年里,我们无不背负着无形的枷锁,肩负着生死攸关的责任。

    在医院照顾父亲的那段时间里,看着身边那些癌症患者,我忽然意识到了那些集合了生命、死亡与意义的问题——那些所有人在某个时候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当一个人真正遇到这些问题,这就变成了实践

    03、

    生命就是转瞬即逝,太短暂,容不得多想。重大疾病并不是要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而是要将一个人的人生打得粉碎。死亡也许只是一生一次的短暂事件,但与绝症共存则是个长期的过程。死亡,既带有浓烈的个人色彩,同时又丝毫不带个人色彩。

    时常,我们都在讨论命运,甚至听信一些算命先生,或玩转塔罗牌。面对死亡,回头再看,让我不仅想起《李尔王》中格罗斯特伯爵曾说的,人类的命运之于神明,正如“苍蝇之于顽童”。

    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看到的最终都只不过是生命的局部。没有什么人能完全包揽人类所有的认知。面对生命的界限,人人最终都会屈服。大多数的梦想和抱负,要么被实现,要么被抛弃,无论如何,都属于过去。金钱、地位,这一切虚荣浮华,都像《传道书》里对其毫无兴趣的传道者所说的:不过是捕风而已。

    但,这并不消极的代表我们不能不奋斗。达尔文和尼采有一个观点是一致的——生物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奋斗求生。没有奋斗的人生,就像一幅画里身上没有条纹的老虎。不要因为最终都要难免一死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

    没有人是完美的,就算你是完美的,这个世界却不是。有时,支撑我们继续下去的秘诀在于,明白打从发牌的那刻起,你已必输无疑,你会手滑,你会判断失误,但即便如此也要拼尽全力,奋战到底。虽然,你永远无法达到完美的境地,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和追求,你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进曲线。

    结束语

    当下的我是有限的,未来的我们却是无穷的。

    生命本身的存在和延续就赋予了生命不可剥夺的意义,一种近似反复归真的存在主义。而在最后的日子里,对保罗而言,他身为“父亲”这个角色所带来的生命的意义,似乎胜过了其他所有的总和。而生命是否有意义,某种程度上要看建立的关系的深度。就是人类的关联性加强了生命的意义。

    人生来孤独,须得有人并肩同行。

    感谢你们的爱,让我勇敢前行。

    -END-

    关于作者:安之若素的此地彼岸,专栏作家,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师,探索内在心智成长。简书ID:夏虫不可语_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一帘清风:欣赏、学习。
        盖洛普优势教练Emily:@读雪听寒 感谢,共勉!
      • 火锅小娘子:这本书值得看么?准备购一本读读
        盖洛普优势教练Emily:@一直瘦不下来的丫头 从文学角度来讲 本书用词造句不是属于大文豪之类的风格,更值得学习和称赞的是主人公的精神。如果凑单的话可以买来阅读,一天时间就可以读完,
      • 珍视内心的柔软:读到文中的书,顿时想起前阵子也刚好读到李开复的《向死而生》,52岁的他,腹部居然长了26个肿瘤,最终确诊为第四期淋巴癌,书中也是介绍了李开复17个月治疗修养期间的心路历程。
        人的生命都很脆弱,特别是面对失去自己的亲人,那更是一种无以言表的疼痛。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境遇和情感,谁都不能真的做到感同身受,唯有自己承受这种痛苦,自己随着时间慢慢面对,调整和接受。
        盖洛普优势教练Emily:@珍视内心的柔软 看到你内心柔软的部分。。。

      本文标题:我将死去,但仍将前行|一场不得错过的生死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edf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