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备公众号:Peter-sslive 食色猎人
夜读东坡——与苏轼一起饮酒听潮
苏轼初到黄州,暂住在临皋亭,被罚奉的苏轼不得不自己耕田种地解决吃饭问题。当地政府给苏轼批了五十亩的废弃坡地,苏轼从此脱下长衫,穿上短打,开荒种地。
这块地在民间的名声可能比苏轼这个名字还要响亮,因为这里就是“东坡”,苏轼为这块地起名东坡,自称“东坡居士”。面对身份的转变,成为一个耕田种地、穷困潦倒的农家老汉时,苏轼并不难过,反倒自鸣得地称自己为“居士”。
苏轼有了这几十亩的薄田,便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即使是没有了俸禄,也不会饿死了。但是这方土地实在是种不了稻米,只能种些大麦。苏轼的小儿子一边吃着大麦饭,一边跟父亲抱怨,这个饭吃起来就像是吃跳蚤一样。苏轼后来对大麦饭进行改良,做红豆大麦饭,还为此作了《二红饭》。因为经常口粮不足,苏轼还给自己吃饭定了规矩,勒紧裤腰带,节饮缩食。文人总是可以在不同的境遇中有两个世界,一个现实世界,一个文学世界。现实世界里勒紧裤腰带,文学世界里作《节饮食说》。
现实世界里的苏轼努力解决吃饭问题生存问题,精神领域中的苏轼确实依旧自由不羁畅舒情怀。
苏轼一方面为自己营造一个伟大的精神领地,博览群书、著书立说,让自己跻身于最重要的思想家之列,其学说与王安石"新学"对立而自成一家,称为"苏氏蜀学"。在文学上,苏轼也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赤壁三篇,《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
另一方面他并不是明哲保身的修行者,在现实领域,他救危扶困,用行动践行自己的信仰。一次苏轼发现黄州岳州等地有一让人痛心的风气,贫民因为无力抚养生下的子女,一出生便将其溺死。苏轼在黄州号召组建了育儿会,邀请当地富户加入,每户每年缴纳会费一万钱,主要用来购买米面、布绢、棉絮等婴儿出生必备用品。苏轼专门邀请当地秀才古耕道、安国寺长老继连管理账目钱款,只要听说乡间贫民无力抚养新生儿,育儿会就给与一点必要的救助。
苏轼是虽然不在是那个在朝堂之上指点江山的帝王之师,但他依旧可以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他养活家人为求一饱,便去种田收粮、研究菜谱;他喜好饮酒又没钱去买,便自学酿酒痛饮达旦;他为了有一席容身之地,便自建雪堂并在此著书立说。
苏轼虽是贬官,虽是贫穷,虽是不顺,但是他“潇洒”。真正的潇洒不是整天游手好闲鼻孔朝天,而是面对命运的捉弄,面对人生的不幸,依旧豁然洒脱,度己度人。
这一日,苏轼更是洒脱的过了头,在东坡之上饮酒,喝了醉,醉了睡,睡了醒,醒了再喝,不知不觉便饮至三更。当苏轼回到草堂家中,怎么敲门都没人开门,“可怜”的苏轼便又兴致勃勃,去往江边听涛涛江水。这江风、这涛声,许是这个世界回馈给苏轼最好的礼物。面对滚滚江水,苏轼留下了这曲《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还给苏轼引来一场不小的骚动。本地太守以为苏轼酒后乘舟出逃了,甚是紧张,后来发现苏轼却在家中呼呼大睡。我们可爱的苏东坡可能因为前一天晚上又是喝酒又是听潮,实在太累了,白天正在家补觉呢。
夜读东坡——与苏轼一起饮酒听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