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045541/1b18408c177403fd.jpg)
某日外出吃饭,菜单上同时列有“软兜长鱼”和“炖生敲”,一时之间倒叫我难以选择。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45541/573c0fb160657df8.jpg)
同是以鳝鱼为原料,而风味大不同。“软兜长鱼”在淮安享有盛名,是淮扬菜中的主打;“炖生敲”在南京经久不衰,是京苏菜中的杰作。我离故乡时长,鳝鱼常见,“软兜”却难得一吃,还是“炖生敲”更熟悉些,也算是一种“移情别恋”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45541/94fb7d131b75cc6f.jpg)
不安之余,想起一个人来,便觉得有了点底气,自己的行为也无可厚非了。
这个人叫袁枚,清代才子,本是钱塘人,27岁之后便生活在南京,直到82岁离世。对于“炖生敲”,他说:“切鳝以寸为段,照煨鳗之法煨之。或先用油炙使之坚,再以冬瓜、鲜笋、香蕈作配,微用酱水,重用姜水。”这段话记在他的《随园食单》里。
《随园食单》的知名度不亚于《随园诗话》,如果说《诗话》证明了袁枚是十足的诗人才子,《食单》则给袁枚贴上了美食家的标签,通俗点说,就是一个吃货。
由诗人才子而吃货,需要扒一扒袁枚的履历。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读书人的追求在仕途,袁枚却是个例外。尽管少有才名,24岁参加科考却差点落榜。当年的考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用的老杜的诗句,老杜原是表达勤于政事的感受,不料袁枚写出了“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宫女的笑声从紫禁城传出,墙外的人觉得像隔着天河那么远),分明是刘郎的蓬山之恨,可见其率性。考官觉得“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多亏大司寇尹继善力争,才榜上有名。中了进士,还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过了三年,才子的庶吉士学习期满了,要考试授予相应的官职。原本以才学论,袁枚留京作编修或检讨是情理之中的,谁想到满文考试不及格,只能外放知县,先是沭阳,然后江宁(南京)。
又过了五年,袁枚父亲亡故。按清例,官员“丁忧”回家,袁枚干脆辞了官。虽然后来又铨选为知县,不到一年他又辞官回家了。他在小仓山买了一座废园,整治后作为奉养母亲之地,因为依地取景,取名随园,从此开启五十年悠游生活模式。
他在随园筑室造景,名声大噪,引来游人摩肩接踵;他在随园著述诗文,声誉日盛,求文者络绎不绝;他在随园研究美食,自我陶醉,也饱他人口腹之欲。他的园子、诗文、私房菜都给他带来不菲的收入,衣食丰裕,而与官场黑暗遥隔万里。
袁枚对美食之爱几近执着,不管在哪里遇到好吃的,回家一定让厨师学会(才子只管吃不管做),并记下做法,写成食谱。遍尝美味的同时,《随园食单》横空出世。
有人从袁枚的经历中概括了四个“不耐”:不耐学书,所以字写得很难看;不耐作词,因为不喜曲调束缚;不耐学满文,外放知县而安之若素;不耐仕宦,40岁便彻底告别官场。说到底,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袁枚为官,在下很受民众爱戴,在上得到尹继善赏识,官运并不差,也有能力做一个好官。但他的兴趣不在这里,山水之乐、口腹之乐、为学之乐才是他追求的,他的选择使大清王朝少了一个政治家袁枚,多了一个诗人袁枚、美食家袁枚。
清代前期人均寿命在4、50,后期只有33岁,,袁枚活到了82岁,很多人望尘莫及,其中的秘笈大概可以归结为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从这个角度说,《随园食单》就不仅仅是一本烹饪著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