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看到一位妈妈的分享,儿子对身边流浪动物和卖水果奶奶的爱心让这位母亲十分欣喜和感恩。

这位妈妈是一位亲子旅行等项目自主创业的新时代女性,爱书,爱自己,爱自然,和身边一切美好的事物。我也在参加她所在团队的亲子项目中见过她和她11岁的儿子,妈妈待人亲和,充满对周围孩子的爱心;儿子自主独立有自己的小想法,而且性格开朗,谦和懂事,人见人爱。
看到这样的孩子,我心里也是满满的感动。很自然地联想到了他的母亲平日所传递给孩子的爱心,对周围人的善意以及对世界万物的慈悲悯怀。
反观,一位被逼无助的小女孩站在天台上向自己的父亲哭诉,希望爸爸不要打压,多肯定,不要总偏心妹妹,教训自己,她的父亲却仍在不解而木然地摆出孔融让梨的道理,试图说服心灵受伤的孩子。足见小女孩身处的家庭教育,言语控制,打压,权威。。。。。


这两个活生生的事例给我的启示是“身教”润物细无声,“言传”不当反无力。
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找到本源。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过程有三个:身体过程,情绪过程和思维过程。身体和情绪过程比起思维过程来更为根本;感受和体验是本体,而思维是镜像,不能本末倒置。
这三个过程可以在海伦.凯勒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感触得到深刻映证。
“沙利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水’字。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她的老师沙利文用富有创造力的身体感受方法教没有听力和视力的海伦认识世界,并使她逐渐有了情感体验和思维碰撞。
我们常说的身体力行,个人体验、经历、尝试等都是身体(感官)层面的东西,也就是“身教”,然后才能得到丰富的情绪感受,最后转化为头脑的总结(思想)指导行为;积累多了,就内化成为人的稳定人格。
那么孩子的人格正是在各种“言传”和“身教”家庭氛围中逐渐形成的,“身教”层面给予孩子的将更内化。
1、修炼自身,终生成长
爱是弹性的,你给予孩子怎样的,孩子就会回应你怎样;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首先你得在自我成长中成为怎样的人。

年初参加了一场“听见”读书分享会,有一位兼顾事业和两个孩子的妈妈让我十分佩服。她在金融行业工作同时坚持读书、写作、跑步,参加各种学习和提升活动。大的孩子刚上小学,小的还不足两岁,家里只有一位老人帮助。在业余时间,她和孩子一起看书,学习,参加读书会也会带上孩子一起体验。在坚持晨跑时,大的孩子学会了自己穿衣起床照料自己等待妈妈;看着妈妈看书,她的读书习惯也逐渐养成。
她的一句话使我印象深刻——“我不会说孩子你应该怎样,我相信我的成长会带动孩子,这种力量是不断浸润的,这样也会造就一个更好的妈妈和孩子”。
2、避免生硬讲道理,做到有效“言传”
当一个人讲话时,如果总在讲道理,而不能表达他的情绪过程,也缺乏生动的身体语言,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无聊,从而难以与之建立起关系。和孩子对话时,如果没有感觉和共情到TA当时的真实感受和内在需要,仅关注到自身的某种需要和情绪,生硬地以“应该、不要、要“来摆事实、讲道理,如讲”孔融让梨“的爸爸那样,不仅不能教育孩子,反而让孩子感受到的是更挫败和受伤。反而,”孩子,你是怎样想的?我想听听“,”我们一起聊聊吧,爸爸是这样觉得。。。。。。“,能让孩子敞开心扉,加深理解沟通,从而改变父母与孩子间的某种隔离鸿沟。这样的”言传“教育才能深入孩子心灵深处。
我们小时候经常听父母说要好好学习,努力拼搏,将来才有出息;要孝顺父母,诚实待人。而长大后才发现这种信念其实不是灌输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自己逐渐领悟的。有父母本身品质的影响,也有自身的经历所得,有时甚至会得出相反的人生结论。当然,父母本身的人格魅力更能影响自己成为怎样的人。
让我们先从自身做起,多体验,多总结,以身示范,让孩子在自己的内在节奏中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