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从社会现象谈防御机制之反向形成

作者: e025d18cbaaa | 来源:发表于2018-12-16 17:22 被阅读0次

曾氏语录:

1. (谈论员工的反向形成的行为时说到)如果谁过度地对我客气的话,我就会想这个人可能会背后搞我的鬼;

2. (在回答嘉宾对奢侈品消费的增长现象的谈论时)对身外之物的追求的品质就表示这个人身内之物品质越低;

3. 也许你配不上或没资格如此地自卑;

4. 一个社会越是价值观多元化,允许不同的声音和行为存在,我们就越不需要装模作样,不需要过多的掩饰内心的想法(不需要经常地使用反向形成);一个更有利于个体生存的社会,它的接纳度是更高的;

Note:

1. 反向形成:有着相反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其在于一方面自己无法感受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是无法表达自己感受到的情感,但自己表达的是完全相反的状态;如:

1.1 我喜欢一个人,但我害怕知道自己喜欢这个人,我就采取攻击这个人的方式(表达我的喜欢,这种与行为相反的情感体验);

1.2 洁癖,也一定程度反映这个人喜欢脏的东西,另一方面,从婴儿的早期排对待大小便的行为看,人类和脏东西是可以共处的;

1.3 职员对上司的过度尊敬;

1.4 工作中过度地负责任,掩饰不负责任的倾向,即有可能不犯错,一犯就大错;

1.5 父母对孩子的责骂、憎恨、殴打也是在掩饰对孩子的爱,担心这种对孩子的爱会导致自己与孩子之间边界的模糊甚至丧失,所有用相反的方式抱持与孩子的距离;

1.6 丈夫在做了对不起妻子的事后,会不自觉地对妻子更好;

1.7 笼统地说,过度表达的爱是在掩饰憎恨,愤怒是在掩饰自己与他人的亲密,即一种没办法言说的爱;

1.8 经常地或传统上多次强调“中庸”;

1.9 过度的自卑或自大;

1.10 钱没那么重要;

1.11 把全部精力和情感投入到赚钱中的人可能最需要的不是钱,而是爱(用钱去换取可以补偿不能得到的东西的情感);

2. 处理反向形成的方法:面质;

3. 一个人表达的东西如果超过正常的程度或范围的话,一定是在表达跟他所表达的相反的东西;

4. (中德心理,李小龙)“所有的心理防御机制都可以理解成反向形成(的一种)”;

5. 弗洛伊德:“被禁忌的东西就是被需要的东西”;

6. 人格不太独立的人会对自己的边界被侵犯过度地敏感(如青春期孩子的“假性独立”),而表现出 -- 反向形成过度独立;

7. (曾奇峰)真正独立的健康的人格的状态 – 无可无不可 – 这样那样都是可以的,都不足以攻击到我的独立性,因为我的人格足够强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1 从社会现象谈防御机制之反向形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esx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