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球球回家又不写作业了,爷爷说打他他也不写,他还故意把腿伸出来让爷爷打,你回来打他吧······”女儿发来语音告状,听她这么一说我还真是火冒三丈,决定回家非得拿笤帚打他一顿,让他长点记性。
临回家时,看到办公桌上放着的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突然冷静下来了,回家打球球一顿又怎样,可能会让他更害怕我,畏惧我,但这样的效果又会持续多久呢?只要不是他自己发自内心的想要写作业,靠打骂又能撑多久呢?
我想还是要借助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我观察球球很久,他贪玩,放学后把玩放在第一位,但是他顾忌老师,很怕自己完不成作业会受到批评。在我看来球球还是比较懂事的,所以我应该平心静气的和他交流,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我告诉球球,我不开心,因为他放学后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总是等到我回家后才想起来写作业,而上一天班的我很累,很疲惫。说完我还表现出来疲惫的样子,让他看出来我不开心。
对于年仅四岁的球球来说,我必须直接表达我的需要,于是我告诉他:“妈妈希望你放学后能第一时间把作业写完,然后再跑出去玩。”这样很直截了当,让孩子知道我需要他做什么。
这个过程中他没有说太多的话,只是依偎在我的怀里,我说:“姐姐每天放学后都是第一时间写完作业,而且还让爷爷批改,你看姐姐做得多好!”这时候我需要利用榜样的作用,因为孩子都希望自己被夸奖。这时候球球低声说:“以后我放学也第一时间写作业,写完再去玩。”
这句话儿子说过好几遍,女儿是不相信他的,于是脱口而出:“妈妈,你相信球球说的话么?”球球看着我,没有说话,我知道他迫切需要得到我的认可,于是我眼神坚定的告诉他:“妈妈相信球球,球球一定会说到做到的。”
女儿明显的还是不相信,趁着她没有说出打击球球的话之前,我赶紧对女儿说:“球球需要我们的相信,需要我们的鼓励和支持,所以我们要相信他好么?”
女儿没说什么,我告诉俩孩子:“最近姐姐表现很好,所以我决定给她买烤串,球球暂时表现没有姐姐好,所以姐姐可以得到三串,球球只能得到一串。”
球球表现出来不满意:“为什么她就可以吃三串,而我就只能吃一串。”我很耐心的告诉他:“这是因为你和姐姐的努力程度不同。”其实我只想用实际行动让他明白:越努力,越幸运。
最后球球说:“妈妈,如果我和姐姐表现的一样好,每天都按时完成作业,你是不是也会给我和姐姐一样多的好吃物。”我点点头,表示同意。
球球没有再纠结烤串问题,即使他姐姐在他面前吃了三串,他也没有表现出来任何不满,更没有吵着、闹着要吃。在我看来我的沟通是有效果的,我避免了一次暴力沟通。
第二天放学后,女儿发来视频:“妈妈,球球今天一放学就写作业了,他今天表现很棒呦。”我再次庆幸我没有揍他一顿,我想孩子就应该在不断的鼓励和肯定中成长,在沟通和交流中成长。
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便要朝着理想的方向努力。培养的过程固然漫长,但一定不要心急,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把孩子放在和自己一样平等的地位中,让孩子不断得到肯定和鼓励,给孩子创造温馨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情教育,我想在爱的包围中,孩子才会散发迷人的光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