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几本书,其中有几篇文章都在谈论关于教师的时间问题,有的说教师的时间都给了学校,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习学生,于是不论是八小时内还是八小时以外,也包括在校时间和回家的时间,都在干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事情,甚至到了假期,教师还心系学生的生活,牵挂着学生的安全。也有人说,现在的教师不论政治地位,还是经济条件,都已经成为当地人羡慕的职业,但不管怎么说,教师辛苦是不可否认的。
一、听听名人对时间的看法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不那么辛苦而使自己的工作事半功倍呢?还是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两篇文章《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5小时》、《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作答吧。看这两个标题便知,一是提出问题,而又帮助教师解决问题。首先他列举了经过调查得出的结论:500名教师的子女,其中只有14名教师的子女愿意继承父业以后当教师,另外486人的回答:“因为他看到教师的工作太辛苦,连一分钟的空闲都没有。”
教师该怎样摆脱辛苦?教师真的连一分钟时间也没有吗?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这一点论述详尽,入木三分,他说:“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学术的书。”他还说优秀教师要持之以恒的坚持读书,让每一个人通过读书拥有的学科知识于学生由初当教师的头几年的10:1,通过十五年至20年教龄,变成知识储备于该教给学生的知识是20:1,30:1,50:1。
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提及最近读过的余映潮老师著的《致语文教师》这本书,他在书中阐述了这么一个观点:“没有业余时间的利用,就没有优秀成果的产生;没有业余时间,就没有课堂教学专家。”换言之,教师要想活出不一样的自己,就要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工作,钻研业务;每时每刻都不要忘记读书学习。
还是回到教师的时间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帮教师们分析了侵占教师大量时间的原因是因为尾巴学生,教师不得不几乎给全班学生补课。他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即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学会思考,在思考的时候学会阅读。的确,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思考的同学,他的学业无论如何也不会落后。相信我们当老师的都有体会。那是因为我们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老师举三反一甚至举十反一的讲解,加上自己的理解,做到了举一反三。
可是如果老师不具备本学科丰富的知识去进行举三凡反一,或者不善于通过读书借鉴科学的教育技巧与教学方法,那么他是不能实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因此说“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而且是有数量转化为质量的读书。
二、时间是不吝啬教师的
有人说教师没有时间读书,其实我也不以为然,且不说《哪有没时间这回事》是否是伪命题,它的副标题“碎片化时间的正确打开方式”又给出了答案。一个爱读书的人,他会很好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去自设读书环境。他说因为白天工作太忙,他就采取早睡早起的方法解决了没有时间的问题。他认为工作再繁忙也不要挑灯夜战,因为夜晚工作效率不高,而且熬夜还会伤害身体。于是他把读书的时间安排在了第二天早上。多年以来,他一直坚持早上4点钟起床读书。4点到7点,静谧的清晨,几乎是半天时间无人打搅,完成预设的任务,坚持了坚持的力量,解决了没有时间的问题。
再看看我校教师利用碎片时间的例子,李金玉、胡梅、朱凤婷、申坤、李静、阎丽娜等均是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其中胡梅、朱凤婷还教着六年级毕业班,她们工作够辛苦吧,可是在“阅好读书会”按照日程安排每天坚持诵读打卡,每周上交读书心得,她们一天也没曾落下,一次也不曾拖欠。再说李金玉老师,三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而且二宝还在上幼儿园,但她丝毫没有因此影响读书,更没有因读书影响工作,相反的,她每天利用放录音的方式给学生听以此与学生进行赛读,起到了十分有效的激励作用。
还有人说,教师年纪大了,就不再要求读书了吧,原因是视力不好等种种理由。可是我们学校的陈明慧老师,若不是享受国家副高新政策,她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了,但是她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教学方法跟上学生需要,仍然每天坚持读书打卡、交周心得体会,以此增进学科知识乐此不疲。
当一个人把读书变成常态,把读书作为生活中的调味品,那么日积月累,自己的知识宝库也一定是长流长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也就足以让工作得心应手,他的教育方法与技巧足以能够让他信手拈来灵活机敏,他所教的学科知识就很容易吸引学生。我想所有这些都是善于并能充分利用碎片时间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