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东西
才是我们人生的珍宝
名嘴蔡康永写过一篇博客。
说台湾父母最喜欢说一句话,这句话是:“这有什么用?”
孩子说:“我想学舞台剧。”
父母就问:“这有什么用?”
孩子说:“我会弹巴赫了。”
父母就问:“这有什么用?”
孩子说:“我在想太阳为什么会燃烧。”
父母就问:“这有什么用?”
蔡康永在文章里万分庆幸——“我没被爸妈问过这个问题。”
为什么没有?
因为蔡爸蔡妈也喜欢做无用之事,读闲书、听闲曲、养闲花、观闲景……
蔡爸蔡妈问蔡康永最多的问题是:
“漂不漂亮啊?”
“喜不喜欢啊?”
“好不好吃啊?”
在父母的熏陶下,蔡康永也爱上了这些无用的闲事。
而正是这些无用闲事的滋养,蔡康永才成了全国皆知的名嘴。
他在文章结尾时总结说:“我的成长,让我相信:那些看起来没有什么用的东西,往往才是我们人生的珍宝。”
2
人的核心竞争力
超过一半都来自不紧急的事情
中国人最讲究“实用”。
“我想学哲学。”
“这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
“我想学吉他。”
“这有什么用,你能成为歌星吗?”
从小到大,从生到死,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被父母、老师、爱人、上司以及我们自己,习惯性地划分为“有用”和“无用”两类。
弹钢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没用的。上补习班是有用的,过家家是没用的。下围棋是有用的,玩积木是没用的。
我们以“功名、权力、财富”为标准,如果一件事物,不能被“最直接地应用”,如果“短期内无法出成果”,如果没有“眼下能看见的利益”。我们就觉得它是“无用之物”,然后就鄙之丢之弃之。
殊不知,世间许多“大用”,都是从看似无用的事体中衍生出来的。当我们功利地拒绝所谓的“无用”时,其实放弃了很多隐藏在其中的“大用”。蔡康永就是最好的例子。
人的核心竞争力,超过一半都来自不紧急的事情:读书、健身、交智友、培爱好、养审美。
3
“儿时读过的闲书
能变成今日谋生的饭碗”
高晓松出身于书香世家,他在《鱼羊野史》中写道:
当时我家里有好多书,连走廊里都摆满了书。书柜下面都是卡片柜,那个时候没有谷歌搜索,看书得把笔记记在卡片上,这句话在哪本书第几页,于是我们家到处堆满了卡片。我常常随手捡起一本书,一看就是一个下午。对我而言,读书就像吃饭。
正是因为书籍的滋养,20多岁的高晓松,才写出了1990年代最好的校园民谣。
200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及智能手机的出现,唱片行业迅速衰落,唱片公司纷纷倒闭,大批歌手、制作人因此丢了饭碗。
但高晓松却找到了音乐之外的出路,他参与制作了三档综艺《晓说》《晓松奇谈》《奇葩说》,每档节目,都火得一塌糊涂,他也因此而赚得盆满钵满。
高晓松自己都倍感意外:“我万万想不到儿时读过的闲书,会变成今日我谋生的饭碗。”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有一个回答让我心有戚戚: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你的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4
再有才华的人
最后拼的还是身体
日本现在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毫无疑问是村上春树,他连续九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他写小说已经36年了,36年里,他写了50多本小说,没有遭遇大部分小说家都要遭遇的低潮期和停滞期。
村上春树为什么这么牛?
他说:“我的秘诀在于喜欢长跑。”
1982年秋天,33岁的村上春树,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要当小说家。”
自从脑子里诞生这个想法后,他就为自己设定了一种雷打不动的写稿模式:早上四点起床,泡咖啡,吃点心。吃完就写稿,写稿四个小时。然后开始跑步,跑10公里。
33岁之前,因为吸烟和熬夜,村上春树的身体已经胖成了一个球。但当他立下当小说家的志向后,便立即决定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
“如果你想做一项长期工作,就必须得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村上春树说。
所以他决定开始跑步健身,每天10公里,一坚持就是36年。
我为什么要写村上春树的故事呢,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
“时间才是真正的big boss,再有才华的人,最后拼的还是身体。请养成与你的工作相匹配的健身习惯。”
5
“如果我不学书法
就不会有今天的苹果”
2005年,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感叹:
“如果我不学书法,就不会有今天的苹果。”
乔布斯年轻时非常痴迷书法,他为此专门上了里德大学,因为里德有全美最好的书法教育。
我那时痴迷书法,仅仅是出于喜欢,没想过它在生活中有什么实际应用,但没想到十年后进入IT业,我竟然用上了书法课里学到的东西。十年后,我设计第一台苹果电脑时,便把‘书法’运用到了字体设计中。
于是世界上便有了第一台“可以实现字体排版”的电脑。
很多人也因此爱上了苹果。
乔布斯在演讲中总结道:
如果我当时没有去学书法,个人电脑就不会有这么丰富的字体,也不会有这么赏心悦目的字体间距。人生就是这样,你不可能有先见之明,但你必须要相信某些东西:爱好、勇气、因缘等等,这些东西迟早会在未来某一天串连起来,让你的生命绽放光彩、与众不同。
6
一个人能走多远
要看他与谁同行
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一句话:“没有芒格,就没有我巴菲特。”
1959年,巴菲特卖力地向一位医生推销业务。
医生突然打断了他的讲解,果断决定投资10万美元。
巴菲特很疑惑:“还没听完,你怎么就做了决定?”
医生说:“你让我想起了芒格。”
“仅仅因为我像芒格,医生就愿意将血汗钱交给我打理,芒格乃何方神圣,如此有魅力?”
巴菲特便决定去结交芒格。
他找到芒格,多次交往后,终于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在遇到芒格之前,巴菲特运作的基金只有30万美元,干的尽是“捡烟屁”的活。
“就像在大街上低头寻找烟屁,一看到,就冲过去,捡起来嘬上最后一口。这样的投资实际就是投机。”
但芒格却告诉巴菲特:
“价值投资的前提是估算股票价值的多少。”
“估计价值区间,重要的不是最高价值,而是对这只股票的最低价值估计得是否准确。”
“为一家伟大公司支付公平的价格,胜过为一家平庸公司支付便宜的价格。”
“投资就是选最好的公司,做时间的朋友。”
芒格的这些理念深深影响了巴菲特,“芒格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从猩猩进化到了人类,从不挑食变成了有品位。”
1971年,喜诗糖果准备出售,出价是净资产的三倍。
若按照巴菲特以前的“捡烟屁”策略,这个价格实在是太高了,巴菲特因此而犹豫不决,但芒格劝巴菲特赶快下手。
十年后,有人出1.25亿美元购买喜诗糖果,是巴菲特买进时的5倍。
1988年,可口可乐总裁基奥,发现有人在巨量买入公司股票,他非常震惊。
因为股价已经非常高了,但买家仍要以超过15倍市盈率的价格购买。
购买者,正是巴菲特。
这次购买,巴菲特花了2亿美元。
但这笔2亿美元的投资,到现在变成了150亿美元。
正是在芒格“辅佐”下,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在过去50年里,以年均20.3%的复合收益率,创造了难以逾越的投资神话。巴菲特也由此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投资家。
巴菲特这样总结道:“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与智者为友,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洞察一切。”
7
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
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
乔布斯家里,只有一张爱因斯坦照片,一盏tiffany桌灯,一把椅子和一张床。
他说:“我喜欢极简。”
他把这种极简的审美,也带到了工作与设计中。
1997年,他回到苹果公司。
一上任就迅速砍掉了70%的项目,随即又砍掉了90%没有特色的产品,只专注于iMac、iPod、iPhone 、iPad。
发明iPhone4时,他只有一个要求:“把最复杂最强大的功能最简单化。”
结果极简的iPhone4,一举开创了全球智能手机时代。
极简——是乔布斯最热衷的审美标准。
“简单是高级形式的复杂,越是高级的东西越是简单。简到极致,便是大智。简到极致,便是大美。”
乔布斯这种极简审美来自于哪?
来自于“禅宗”。
他最喜欢去的国家是日本,他在日本有一个导师——乙川弘文。而乙川弘文就是日本禅宗的代表性人物。
禅宗“无”与“简”的理念,培养出了乔布斯“极致简约”审美品位,而正是追求极简审美,乔布斯的苹果才成了世界标杆。
美学家蒋勋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
8
无用之用
方为大用
人的核心竞争力,超过一半都来自不紧急的事:
读经典的闲书,锻炼一个好身体,与智者交朋友,痴迷一两个业余爱好,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
梁文道在《悦己》中如是说: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无戒90天训练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