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也称之为灯节。在我们这里的乡下,也把灯节叫作“绿儿”。实际上指的是每年的正月十六,“悠绿儿”也是逛十六儿之意。农村都习惯于把一些节日的称谓简单化,儿音化。如此,让人听起来更有节日味儿,也更加的亲切。
在我的老家,对于元宵节还有一句很著名的民谣,叫作“八月十五云遮月,防着来年雪打灯,该打灯不打灯,沥沥拉拉到清明”。今天也不记得了去年中秋节的天气是什么样子的了,反正现在确实天气是灰蒙蒙的一片,并且有点儿湿冷湿冷的感觉。
对于元宵节起源的传说,真的不知道这个节日始于何年何月何原由儿。不过,元宵节通常地是春节新年的封关之作。新年开始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结束在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的年尾。这一天的人们会煮上一碗元宵吃,当然,汤圆本就是含糖,动物油之类的原料较多,不易消化,因此也不能吃的太多。汤圆就是代表着这个春节度过的圆圆满满,甜甜蜜蜜。自此以后。又该干啥去干啥的了。
说起来,元宵节吃元宵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尤其是在参加了工作以后。通常每到每年的这一天,即便是自家不上街去购买元宵,(我们这里称之为“糖元儿也叫作汤圆儿”的),单位也会给每个人发上两袋回家煮熟吃。不过,在老家的那个时候,元宵节这一天,还是很少有人家吃汤圆儿的,通常会像过大年初一那样,再最后吃上一顿包饺子,还有一锅杂烩菜的。
在我们乡下还有一个传说,说的就是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对汤圆儿的陌生感。也可能是某些人为了逗个乐子,出一下农村人沒见过世面的洋相吧。过去某年元宵节的这一天,有两个老太太一起进城去观灯,在观灯的时候,他们看见了一个卖煮汤元儿的小摊儿,就走上去问,“这是什么饭?”,摊主回答说“汤圆”。两个老太太商量着,咱俩对钱买两个尝尝这“汤圆”是什么味道。于是乎,她们就买了两个带着热汤的汤圆,还互相谦让着让对方先尝。因为老年人,大部分都是牙齿不好,甚至于都到了牙齿掉光了的年龄。其中一个老太太用汤匙盛了一枚滚烫的汤圆放入口中,因为太热的缘故,还没有来的及品品汤圆究竟是什么味道,就咕咚一下咽了下去。另一个老太太瞪着眼问,汤圆是什么味道?吞下了汤圆的这个老太太说,啥味儿也没有,就是一溜热。也就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这里就有了“俩老婆儿吃汤圆,一溜儿热”的歇后语。
在我们这里,正月十五这一天还有点灯为故人照路的习俗。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各家各户会在自己家的大门两侧的门埻上,摆上两只用萝卜做成的麻油灯,等夜幕降临时刻点着,据说就是为这一天祖先回家团圆时照路用的。如果祖坟离家比较近的话,家人还会在祖先的坟边点上盏灯,以方便他们回家看看。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又到了吃汤圆或者是吃饺子的时候了。猜灯谜,逛灯会,也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盍家团圆的欢乐节日,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也千万别忘了去遥拜一下,祭祭我们的先人,并愿他们天堂平安!
在灯节来临之际,祝各位简友元宵节快乐,开启幸福安康的新一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