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092241/622bdcf3586200be.jpg)
最近,不爱去知乎提问,却养成了遇事向儿子寻找答案的习惯。
前天,我好奇心大发,问儿子:“当一个人连续四次点赞同一篇文章,是不是证明他思维迟缓,有衰老的迹象?”
儿子总是会给出一个出其不意的回答:“那可不一定。这牵涉到心理学上的吸引力法则。”
“为什么?”
见我愿闻其详,他索性打开了话匣子。
“这人本来已持有这种想法,只是在偶然读到这篇文章后,立即点赞,将此观点传播出去,以便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反复三次点赞,这只能证明他希望更多的人认同这一观点。”
我不满意他的回答:“你说的是传播学规律,并没解释什么是吸引力法则。”
“那是他的强烈意念‘吸引’了这篇文章,这才让他看到。大数据又推波助澜,让他多次从不同渠道读到这篇文章,点赞行为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心理暗示。”
我点头,以前教演讲和论辩时,也看到类似说法。不是演讲者真的说服了你,而是演讲者的观点与听众的深层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思维产生共振,激发了共鸣。
儿子趁机提醒我:“妈,你可要天天想美好的东西,那肯定会好运相随,美梦成真。”
他这回说中了我的要害,去年年初新冠盛行时,我一反常态,直面疫情,转发了很多现场报道。直到看到微友因为禁足在家,有抑郁倾向,这才醒悟我把课堂搬到朋友圈的做法似有不妥。不能要求人人都能像我一样神经大条,都能大大咧咧,直面苦难。
我也是有慧根之人,马上举一反三:“以后多赏花,听音乐,看喜剧。让好运纷至沓来。”
承认我思维太活跃,脑中灵光一闪:“这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会不会也符合吸引力法则?”
儿子反问我:“你不觉得18年,19年充斥网络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言论与观点过于偏激,戾气太足?”
那还用说,15年博客里那些是非纷争让我头疼不已,感觉博客不是一方净土。18年索性就停止更新博文。19年我被动承受过多的工作量,可谓我职场最艰难的一年。连我这一向温文尔雅,与人为善的人都心态失衡,不再平和。何况其他本来脾性就刚烈之人?
用吸引力法则解释这一社会现象确实有道理,但否极泰来,我们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多做冥想,祈祷美好,清除意识中的“病毒”,让世界纯净和谐,回归井然有序的正轨。
面对今年新一波此起彼伏的疫情,我倒是拿定了主意:肯定还是要关注,要做好预防与应对措施,但情绪不受影响。
昨天看到石家庄居民禁足在家,大家纷纷擦窗户的那段视频,暗自赞叹:安之若素,淡然处之,这才是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
想到我去年四月初特意放着音乐,坐在瑜伽垫上加入了那次集体冥想,当天就觉得神清气爽,之后身体状况逐渐好转。我们都在有意无意间运用了吸引力法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