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
公元354年~430年。
解剖自己,传递信仰的希望
你在内,而我在外,但我却徒劳地向外追寻你
欧洲中世纪哲学主要有两大支柱,即希腊化哲学与经院哲学。
希腊化哲学包括亚里士多德之后发展而来的各个学派,比如继承了柏拉图里念说的柏拉图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及斯多葛学派等等。
经院哲学建立了融合包括基督教神学与亚里士多德哲学、对世界进行解释说明的体系。代表人物有阿奎纳与司各脱等。在本节,我们将一起阅读的《忏悔录》来自奥古斯丁,他是基督教早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极大程度上影响了阿奎纳。
你或许会以为奥古斯丁一定是一位非常严肃认真的精英、知识分子,但是实际上奥古斯丁其实和我们一样,也曾为自己难以平息的欲望而苦恼。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鲜明的描绘了他在转向依靠信仰、追求真理之前的内心波澜,书名之所以为《忏悔录》,就是因为本书既是对神的忏悔,也蕴含了解剖真实的自己,向人们传递信仰的希望的含义。无论你有无信仰,《忏悔录》都具有直击你内心的力量。
《忏悔录》包括自由意志、皈依信仰、记忆与时间三个重要部分。
人因自由意志而犯罪
首先是关于自由意志的论断。在书中,奥古斯丁追问犯罪的原因,奥古斯丁在开卷之初回顾了自己过去沉溺情欲、盗窃财物的经历,提出了为什么我们会犯罪这一问题。对此,奥古斯丁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犯罪的理由在我之内,因为产生情欲的不是其他的什么,而是我自己。因此,在我之外去找我犯罪的理由并不合理,那么最为妥当的看法应该是我犯罪的原因是我的自由意志。
我们的意志真的是自由的吗?如果先对这个问题做出一个哲学式的回答,我会说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答案。脑科学、医学及心理学可以获取种种数据展现意志如何活动,但这也不过只是解释而已。正如眼睛没有办法看到眼睛本身,我们也无法把握意志本身,从理论上来说,我们不可能知道意志到底以怎样的状态存在。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再来看看奥古斯丁的观点吧,奥古斯丁为什么将罪的原因归为自由意志而不认自由意志是善的原因呢?
在奥古斯丁生活的时代,还有一位叫伯拉纠的思想家,他认为人不需完全依赖神,人可以通过正确使用自由意志自主向善。与此相对,奥古斯丁展现了在神面前绝对谦逊的态度。
人是从虚无中被创造出来的,如果放任其自流就会选择虚无。人因神的恩惠才能向善,如果没有神的恩惠,人甚至都不能向善。
伯拉纠与奥古斯丁究竟谁对谁错,其实这个问题也没有答案。但是在历史上伯拉纠主义最终被判为异端,奥古斯丁的观点则在教会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拿起来读吧
奥古斯丁在本书中除了论及基督教义之外,还讲述了他从充满罪恶的生活中获得拯救、皈依基督教的心路历程。
奥古斯丁说,他青年时期与恶友相交,过着耽于情欲的生活。奥古斯丁勤于学业,后来在意大利米兰担任修辞学教师,但是他在那里也仍然受情欲折磨,心中苦闷。
人生的分水岭不期而至,正当奥古斯丁在米兰的家中因无法获得内心宁静而苦恼时,忽然听到隔壁房子传来小孩子的歌声,“拿起来读吧,拿起来读吧”。
临近的房子里传来重复的歌声,我分不清是少年还是少女在唱,我听到,“拿起来读吧,拿起,读吧”。
奥古斯丁认为这歌声是神的命令,他急忙翻开手边的圣经,最先映入眼帘的几行是罗马书第13章第13和14节。
不可狂宴豪饮,不可淫乱放荡,不可争斗妒忌。但该穿上主耶稣基督,不应只挂念肉性的事,以满足私欲。
奥古斯丁读罢,心中阴云消散,最终走上皈依之路。
我们无法确认这件事是否真实,也许这只是奥古斯丁的虚构而已,但是我们也可以认为,正是因为这样近乎奇迹的事情,偶然的发生了,奥古斯丁才成为坚定的信仰者,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况,这则故事都具有绝大的力量。
神在何处
在奥古斯丁看来,为了探明我们认识神的根本原理,需要关注我们的记忆能力。他认为一切知觉经验及概念都存在于记忆中,我们也只能在记忆中看到神,这就是奥古斯丁独创的记忆论。
我们还需要知道的是奥古斯丁还认为时间是与我们现在的自己相关的存在着。
一般情况下,我们总认为时间是从未来到现在再到过去的“时间流”,但是奥古斯丁认为: 时间是与现在相关的,存在于自我的灵魂中。过去的现在是记忆,现在的现在是直观,未来的现在是期待。
这三样都存在于灵魂之中,不在灵魂之外,过去的现在是记忆,现在的现在是直观,未来的现在是期待。
在这种时间观的指导下,奥古斯丁认为人分散于时间之中,因此如果人不凭借神的恩惠,就无法集中于现在,也无法认识神,无论人多么强烈的希望认识神,只有凭借神的恩惠才有可能实现这个愿望。在此,奥古斯丁也展示出和处理自由意志问题是同样的彻底谦逊态度。
《忏悔录》可以流传至今
奥古斯丁为基督教哲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忏悔录》或许并非只是因此就成为经典。在这本书中奥古斯丁苦恼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拼命寻找答案,也许这也是《忏悔录》被传读至今的原因之一。
一心向内求神,通过信仰使自己更好的活着,这种真挚情感处于奥古斯丁思想的核心位置,直击后来人的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