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年前的九月,在四面透风的木房内,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年轻的她和丈夫望着孩子可爱的粉脸,微笑爬满了他们的双腮。
为了孩子,他们不放过每一个在生产队挣工分的机会,苦活累活抢着干。
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渐渐发现,自家的宝贝与其他同龄的孩子有些不一样,一岁半了还不能说话走路,他们心急如焚,可家庭贫寒,没钱到大医院就医。
一天,把孩子背在背上做活路的她发现孩子高烧,急忙找本地最出名的土医生救治,医生用桐油在孩子的头顶推拿,孩子不断抽搐,忙乎了一阵,孩子的命是保住了,但手脚不断抽动,再也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了。
她暗地里不知流了多少泪,当时就有人劝她把这个废孩子送出去,可她非常决绝,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不管怎样,也要将他抚养长大。
丈夫是个爽直的硬汉,嫌孩子是个拖累,不太喜欢这个脑瘫儿子。随着两个女儿的先后降生,丈夫的爱心更多地倾注在乖巧的女儿身上。
就这样,她精心地照料着脑瘫的孩子,背进背出,端屎把尿,喂饭喂水,还要操持家务,耕种田土。
四十五年中,没有好好地休息过一天,没有一个时辰的闲暇时光,成天都是在风风火火的忙碌中度过。她常念叨,我就是这个苦命,我认。
岁月的风霜染白了她的鬓发,一个活泼美丽的村姑,脸上逐渐爬满了沧桑。由于年轻时的劳累,疾病慢慢地侵袭着她的身体。每到变天,身上的各个关节都疼痛难忍,左半边身体逐渐麻木,连手都抬不起来。
可是孩子却在一天天长大,个子比她大了不少。她每天都要给他洗漱穿戴,然后咬牙背着一百多斤的儿子进进出出。稍不小心,娘俩就都摔倒了,要在地上挣扎半天,才能爬起来。
坚强的母亲坚持不在孩子的面前流泪,太累了就在地上歇口气,最多发出一声短促的叹息,然后继续去拖比自己体重重得多的孩子。
经过鉴定,孩子是一级残疾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能模糊地喊“爸”和“妈”。
但在她的眼里,孩子是非常聪明的,生人只要来过一次,第二次就认识了。看着妈妈和别人谈话,他的脸上经常有扭曲的笑容。
有时妈妈太伤心了,真想打他几下出气,他就闭上眼睛,静等妈妈的责罚。她看着懂事的孩子,扬起的手再也不忍落下去,惟有一声轻轻的叹息。
现在,已近古稀的她既要照顾孩子,还要照料寄养在家的外孙。
她知道,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以后就只有指靠外孙去照料他们的舅舅。外孙还小,在几十里外的镇上读书,她经常要走三个小时的山路接送孩子上学。
丈夫患上了高血压和严重的膝关节炎,行走不便,也要她照顾。田里的活路要做,家里的家务要做。她像一个陀螺,旋舞在这个贫寒却温馨的家中。
一个倔强的母亲,用四十五年来的沉重母爱,诠释着平凡伟大的内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