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里斯和特劳特合著的《人生定位》。
![](https://img.haomeiwen.com/i3238097/cb252fe902ebe472.jpg)
一、为什么里斯和特劳特会写这样一本书?
其实,他们一直研究是课题就是如何赢取心智——因为商场中的胜负在于潜在顾客的心智(这是定位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沿着这个课题,他们先提出了定位的方法,通过一个定位概念将品牌植入心智;之后他们提出了商战,借助战争法则来思考战略;后来他们发现,除非通过聚焦,对企业和品牌的各个部分进行取舍并集中资源,否则定位将沦为一个传播概念;再后来,他们发现,开创并主导一个品类,另你的品牌成为潜在顾客心智中某一品类的代表,是赢得心智之战的关键。
如果你把以上的品牌看成是某个人,或者自己,一样适用。这是一个经济时代,一个商业社会,要想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就需要让自己在投资你的那个人(潜在客户)心智中占据一个定位概念,这个概念价值越高,那么自己就越值钱。这个概念可能是一个现有的职业名称,银行家,操盘手,品牌经理,产品经理,网络写手,财务分析师,咨询师,营养师,律师,理财规划师,人民教师,育婴师还是保安,保洁,随着职业品类的细分,也可能是一个新兴的职业名称,比如陪购师(根据形体、色彩、风格测试及客户性格、职业、穿衣喜好进行形象设计,陪客户逛街购买衣装),收纳师(根据断舍离的理念,助你进行物品管理的一个职业)。通过职业规划(根据个人喜好、特长及市场需求确立定位)以及聚焦(职业聚焦及业余时间的聚焦)或者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开辟一个全新的职业品类,这都可以将定位理论运用到个人品牌的打造中。
二、人生都需要定位吗?怎样的人生需要定位?
和品牌领域的定位具有适用条件一样(竞争激烈),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明确两点:
1、自己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竞争环境?
假如,我们进入一家公司,可以一干就一辈子,有一个铁饭碗,假如,家缠亿贯,一生取之不竭,显然,人生可以不需要定位,大可按照目前舒服的节奏,按部就班,一切随心随性即可。那么,无需给自己人生定位。反之,如果你认为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无所不在,你只能自己照顾自己——企业靠不住,无爹可以拼。那么通过人生定位,可以不断抬高自己的身价。
2、我向往的生活和现在的自己是否有差距?
假如毫无差距,甚至已经超越了自己的期待,那么恭喜你,获得一个美满的人生。反之,你需要思考如何弥补这个差距。在本书你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三、本书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如果你想要在这本书找到一本规划手册,那么,不好意思,你可能要失望了。这里没有各种表格,没有心理方面的练习,也没有对未来各种职业的预测。
本书主题是:告诉你如何借助外力取得成功。
本书的重点在于告诉你,不要一味的埋头拉车不看路,不要一味闭门造车,不要只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事实上,本书对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一个颠覆的观点。作者认为,传统上成功的关键因素今天已经不再使用。更努力地工作,更坚定的相信自己,更积极的思维,单凭这些,都不能让你攀上成功的阶梯。实际上,成功根本不是某种你能自发产生的结果。成功的关键在于你能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你必须走出去,去推销自己。如果不这么做,那就是把自己当那匹马,只会埋头苦干,自己就是一匹平庸、不愿合作、无法预知的马。
四、本书都什么精彩内容?
如果你问我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本书的内容,我会告诉你,能!那就是——马!
如何借助外力,那就是找到那匹马,这本书几乎所有的章节都在不厌其烦的给你罗列能够帮助你获得成功的各种马,按风险来分,有高风险赛马、中等风险赛马和低风险赛马;按类型分,有企业型赛马,产品型赛马,创意性赛马,他人型赛马,伙伴型赛马,配偶型赛马,家族型赛马。作者旁征博引,每一个章节都有大量的真实案例,有很多浓缩版的“传记”。
本书的最后三个章节是我认为的非常重要的三个理念,在这里单独分享一下。
1、更换赛马。从这个四个字标题你也能猜到了,有时你需要审时度势,适时的更换赛马。这里有一段描述非常经典,对我们传统理解的人生规划,可能会有很大启发。
“我打算去上大学,然后念医学院。实习之后,我会结婚,然后我们要买一栋房子,生两个孩子(一男一女)。我们要去大高尔夫和网球,并且要加入一个乡村俱乐部。我们甚至打算在弗罗里达州买一栋房子,以安享晚年。”
作者评论到,许多人在做决定时……带着一种空茫的自信为未来做着种种计划,仿佛将来的一切都会按照这个计划展开……这些设想恐怕都只是一条持续不断的线,它永远只会向上,向前延伸。而类似被炒鱿鱼、雇主破产、身体恶化和离婚这样的坎坷和曲折都是不存在的。
如果用我自己的话来说,我希望用固定性思维和延续性思维来说明。对待未来,不要用线性的固定性思维,而要用三维立体的网状思维,每到一个点,未来都面临无数可能,好的坏的,而通过努力到了一个新的点,又开始面临新的选择。总之,当我们坐上一匹坐骑的时候,既要立足当下,同时,也要在心理上,做好发现新坐骑,并上马的准备。如果你总是做自己一直在做的事情,那么你就只能得到你惯常所得到的东西。
PS:在这个章节的你会非常惊喜的看到两位大师对自己经历的梳理,在这里,不做赘述,非常难得的一段描述,真诚得令人动容。
2、没有第二幕。成功企业家卖掉第一份产业退休几年后卷土重来,这种公司叫“第二幕”公司,作者认为这种成功的极少。这一章主要是想提醒我们,无论我们多么聪明机智,也不可能缔造成功,只能寻找成功。
3、借口,还是借口。当机遇来敲门(这经常发生),你必须做好上马的准备。不要给自己各种弄借口。诸如“我太老了”,“我还太年轻”,“我比较腼腆”,“我太懒”等等。事情的真相是,外面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就机遇而言,它总是越来越大。
五、本书适合谁阅读?
我个人以为,入职前读可能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错过了,也永远不会太晚。但是,我个人不建议过早读,比如小学、中学阶段的孩子,可能暂时先不着急阅读。相比之下,先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可能会更好,而不是还没有开始走路,就急着接触快马理论(我对本书的另一个概括)。
六、自我的反思
很简要的自我反思一下,一个骑上快马的例子,一个错过快马的例子。
2010年农大毕业后我以研发储干的身份进入统一企业,大约一年半后,我从研发转型到品牌,五年后,我跳槽到了一家区域公司,随后再回到上海。收入大约是毕业时的X倍(这个数字暂时不是重点)。这里,我认为统一企业是我的一匹快马(在企业内得到很多领导的帮助,暂不一一赘述)。但这里要稍稍的说明一下,我个人还是认为勤奋努力、积极思维还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对初入职场的小成功)。即便是获得大成功的雷军,也说伟大是熬出来的,他23入职金山,一干就是16年,我给年轻人的五个建议就是敢于梦想,用于坚持,顺势而为,保持专注和拼命工作。
我有一个非常好的兄弟,叫YTL,当时我在统一企业,他邀请我加入他的公司,去甘肃兰州做副总,他的公司在2016年一年的营业额是2亿。当时,我的妻子刚从北京辞职来上海,她说如果我去兰州,可能我们就不一定最终能走到一起。我几乎没有犹豫的选择了放弃去兰州的机会。
现在回头,你可以说我错过了一匹快马,但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点也不后悔。人的一辈子,有很多机会,一辈子大的成功一次就够了,我还年轻,但我已经通过统一这匹快马,获得了一点小成,找到了定位,我现在聚焦品牌,我找到了值得一生厮守的人生伴侣。作为32岁的我来讲,我对自己的表现满意。我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希望的幸福,比真正的大成更重要的是稳稳的幸福。
没有炫耀,也没有后悔,人生,就这样波澜不惊的砥砺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