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穷养儿,富养女。意思是说,对男孩,从小要让他经历艰难困苦,锻炼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只有这样,他长大以后才能从容应对人生的风浪,成就一番事业。而对女孩子,要从小提供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让她衣食无忧,父母及长辈在教育上多投资,培养她的兴趣爱好和优雅气质,养成她温柔贤淑的性格,只有这样,她长大以后才不会被穷小子的几块糖骗走。
可是,我是一个从小被穷养大的姑娘。
人最不能选择的就是父母和出身,对于贫穷,我不讴歌不鄙视,不赞美也不憎恨,站在而立之年的当口,回首曾经走过的路,我更愿意用一种感恩和理智的态度对待。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社会已经出现明显的阶层固化,穷不过三代的观念被打破,富人的孩子仍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不成功归咎于原生家庭,归咎于从小父母没有提供优渥的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然而,如果真的如此的话,底层社会的平民子弟努力的意义在哪里呢?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
穷养大的姑娘,更加懂得努力的意义,面对人生接踵而来的困难,也能更加乐观豁达。
妈妈说人一辈子吃的苦是恒量的,小时候吃的苦多,长大以后就剩下甜了。这话虽然听起来很鸡汤,作为从小吃苦的农家子弟,完全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人,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我想分享自己的经历。
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刮遍东南沿海各地,时代的弄潮儿们已经搭乘着政策的便车在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展露头脚,然而在我的家乡,甘肃省东南部农村,贫困的面貌一如往昔,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和黄土烂泥打交道的父辈们依然在贫困线上挣扎。
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我出生时,家里赖以生存的全部生产资料是5亩水浇地,5亩山地和半亩菜园,五只鸡,一头猪。试想一个6口之家,大姐,二姐,哥哥都在上学,妈妈因为生了我而不能下地干活,该怎样维持生计?
养活全家的重担落在父亲一个人的连上,地里刨食的父亲没有别的来钱门路,只能更加辛勤的早出晚归,地犁的遍数更多,水浇的更透,农家肥挑的更足。
也许很多人要问,不是说要致富,少生孩子多种树吗?既然那么贫困,为什么还要生那么多的孩子,生下来又没有足够的物质保障,干嘛要生。
我想说的是,在农村,一方面是受几千年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多子多福,孩子越多越好,另一方面,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人口就是劳动力,就是生产力。
如莫言在其诺贝尔获奖作品,蛙中所说,计划生育政策让中国少出生了4亿人,但然而仍有很多农村人愿意冒着被罚款被没收财产被刮宫流产甚至被大月份引产的风险生孩子。
蜜罐里泡大的城市里的同龄人,永远都不知道网络写手麦子所写的那篇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的意义。
童年,最深刻的印象不是芭比娃娃和童话书,是姐姐们穿旧的衣服以及力所能及的农活和家务活,一件衣服,往往是新的时候大姐穿,穿旧了再给二姐穿,然后再翻过来,改小,给我穿。
父爱和母爱是世界上最神圣最无私的爱,然而被贫穷所浸泡的爱充满了酸楚泪水和汗水的气息。家里没有多余的粮食养闲人,我知道父母疼我,也很宠我,可是我5岁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去地里捡麦穗,6岁的时候学会了打猪草,还自己独立喂了一只叫山山的奶羊。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养的姑娘早懂事。
过早的体力劳动不仅没有让我沦落在社会的底层,反而锻炼了我强健的体魄和乐观豁达的性格,从小吃玉米面和土豆长大的我,身高170,身材矫健匀称,头脑灵光,上学期间一直成绩拔尖,各科成绩一点都没有落后于从小喝高档奶粉的同龄人,也没有一点营养不良的样子。
图片来自网络2、
记得6岁生日的那天,村东头小学的广播里放着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的歌曲,我从山里割草刚回来,正准备喂羊,母亲把我叫过去,递给我一个军绿色的书包,一条新做的格子布裙子,说,你已经长大了,今天就要去上学,我已经联系好了村西头的王屠夫,把小羊卖掉给你当学费。
然后,我就成了一名小学生,穿着平身第一件新衣服,拿着用养了两年的奶羊换来的学杂费。
送适龄儿童上学是每个父母的义务。
最近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读书无用论,作为一个完全由读书改变命运的农家子弟,我觉得最感激也最幸运的一件事就是读书。
教育和书籍打开了我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除了祖祖辈辈延续和重复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人生还有其他的活法,知道了黄土高原上绵延不绝的大山后面,有更为广阔的世界。
然而,漫漫求学路,浸透了艰辛和汗水。
村里的小学是教育局拨款加全村人筹资筹劳捐助建造的,十间大瓦房,有一个学前班,一年级到六年级六个年级六个班,6名老师,一百多名学生。
学校里没有电灯也没有暖气,冬天天亮得迟黑得早,我们就用墨水瓶罐了煤油做成煤油灯照明,值日生除了每天打扫卫生,每天早自习前还需要从家里带来柴火生炉子,那时候全球变暖的感觉还不是很明显,每到冬天,手背上会被冻得裂开一条条的大口子,脚上虽然穿了棉鞋,依然冻得肿的像面包一样,下午太阳出来的时候,钻心的痒。
春夏秋三季,每天放学以后,我要打一筐猪草,然后帮妈妈烧火做饭。暑假的时候,正值小麦收割在即,暴雨又多,如果不及时收割,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就会让一年的辛苦颗粒无收。
那时候,天不亮父亲和母亲拿着镰刀去地里割麦子,割好后用绳子捆成捆,然后由我们兄弟姐妹背回打麦场上。
骄阳似火,蝉也热的无法鸣叫了,瘦小的我背着和自己一样高的一捆麦子,踉踉跄跄的走在田间的小路上,汗水流进眼睛里也顾不上擦一下,喉咙像冒火一样难受,可是我仍然不敢停下来,因为我怕自己一旦停下来,往阴凉的地方一坐,就再也没有力气背起沉重的麦垛。
后来,我的生活和学习中出现过很多的困难,有时候受了委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仍然没有放弃,有时候被无端刁难,真想一了百了,我仍然咬着牙挺过来了。
朦胧的泪光中,我仿佛看见那个倔强的农家少女,背上背着比自己还高的麦垛,七月流火的骄阳里踉踉跄跄走在田间的小路上,汗水浸在眼睛里,涩涩的,可是她瘦弱身躯拖着的并不铿锵的步伐坚定的向前走去,因为她心里清楚,这些麦子被打碾以后,变成一粒粒晶莹饱满的闪烁着黄色的金子般光芒的粮食,然后被卖到粮站的仓库中,再变成一沓薄薄的浸透汗水的钞票,钞票换成了她上学时的课本,作业本和铅笔,岁月和汗水的浸润下,书本上的文字带着她去往更加广阔的未来,曾经的农家少女不敢奢望无法企及的未来。
上初中以后,家里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大姐中专毕业去当地的毛纺厂当会计,二姐初中毕业去亲戚开的厂里打工,哥哥也已经参军入伍去了部队,父亲和人合伙办起了砖瓦厂,家里上学的孩子只有我一个人。
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依然穿着姐姐们的旧衣服,已经到了爱美的年纪,父母却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习,爱穿衣打扮不好,要艰苦朴素。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自己小时候父母不让穿衣打扮,以至于长大以后审美能力低下,生活缺乏情趣,而自己的表妹因为有一个爱打扮的妈妈,从小耳濡目染,虽然学习一般,却凭借出众的衣品和化妆打扮一路绿灯,走向人生巅峰的故事,由此作者得出结论,女孩子要从小穿好的打扮好才有前途,对这种观点,我表示呵呵。
不要把一切归咎于原生家庭,18岁以前的人生由父母决定,18岁以后美不美不能完全怪父母。
就这样,整个初中时代,我穿着姐姐们的旧衣服每天步行四趟,无论春夏秋冬,风雨无阻每次步行5公里去镇上上学,每周父母给两块钱的零花钱,我平时一分都舍不得花,全部攒起来,有机会去县城的时候,到新华书店买喜欢的书。
凭着对阅读与生俱来的狂热的热爱,在那样艰苦的岁月,我读完了一百多本书,其中包括大大小小各种中外名著,甚至不会放过每张带字的纸,就连家里糊墙的报纸夹缝中的文字都读过许多许多遍。
初中毕业以后,村里绝大多数的同龄人选择了辍学,尤其是女孩子,在她们喝她们父母的眼里,女孩子初中毕业就够了,能认字,会算账,将来出去打工会坐车不被骗就可以了,干嘛要读那么多书?一点用都没有,还不如早早嫁人生孩子来的实际。
多年以后,我开着新买的车回老家,在村口遇见当年的女同学,和村里的几个妇女一起坐在村口的石头上,一面拉着家常,一面敞着胸膛给孩子喂奶,胸前那白花花的刺眼的一片,无所顾忌不知遮掩,丝毫没有当年少女的娇羞。
人活着总要试着改变环境,否则只能等着被环境所同化所改变。
我的那些初中以后辍学,如今大多数男生去了异地他乡的建筑队,做了木工,泥工,瓦工,钢筋工或者架子工,用苦力谋生存,而女同学们早早嫁了人,生了孩子,为了生活不得不去东南沿海的玩具厂,皮革厂或者别的厂子打工,整天站在流水线上,为了多点加班费而工作十几个小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每个人也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他们的生活方式不能说不好,然而我确定,如果可以选择,他们仍然愿意选择轻松一点的活法,更高的收入,更体面的工作,而不是背井离乡出卖劳力,让父母成为空巢老人,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图片来自网络3、
2003年,15岁的我以全县第7名的成绩考入县一中读高中,然后越走越远,逐渐远离那片生我养我的贫瘠的土地。
那时候县一中还没有学生宿舍和食堂,无法提供住宿条件,像我们这种家在农村的孩子,是需要在校外租房子自己做饭的。
为了省每次20元的车费,住校以后我很少回家,需要的米面油和蔬菜由母亲送到河对岸的公路上,通过城乡大巴捎给我,然后打电话给我的班主任,我自己去车站取。
15岁的孩子还没有学会完全照顾自己,因此我煮的面条总是生一顿熟一顿,由于蜂窝煤炉子火力不均匀,有时候快到上课的时间了,饭还没煮熟,只好囫囵吞枣般胡乱扒拉到嘴里,有时候火力太大不好控制,菜也被炒得焦黑。
在镇上的时候,绝大多数同学和我一样,都是普通的农家子弟,大家家里生活条件都差不多,吃的穿的用的也就不用攀比,然后上了高中,班里城里的孩子占了绝大多数,像我这样农村的姑娘,由于名额有限,能上高中的少之又少。
看着身边穿得花枝招展的女同学,戴着当时流行的mp3,讨论周末应该去跳芭蕾还是弹钢琴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只突兀的丑小鸭,站在一群骄傲的白天鹅中间,低头看着身上不合时宜的衣服和鞋子,恨不得钻进地缝里去。
虚荣心人人都有,更何况是懂得爱美之心的少女呢。那时候很喜欢一件新潮的牛仔裤,可它的费用足够我两个月的生活费,也想买一个mp3,体会那种把耳机塞进耳朵,将自己和人潮完全隔绝的感觉,然而我不敢开口像家里要钱。
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开口,父母一定会满足我,我是他们的骄傲,虽然对我要求严格,但只要我说是学习上用的钱,无论多么困难,他们都会及时筹集够给我。
可是,当时买一件牛仔裤和一台mp3的钱是家里卖半亩小麦的全部收入。
暑假,我没有回家,去亲戚开食品加工厂打工,每天8个小时清洗蔬菜和野果,有25块钱收入。第二学期开学的时候,我穿着新买的牛仔裤,带着mp3去上学,剩下的钱给妈妈买了一件新衬衣,给爸爸买了双运动鞋。
穷养的孩子比谁都知道努力付出的意义,想要满足自己的欲望,就要自己去奋斗,想要花钱,自己挣。
10年前,一纸录取通知书送我来到省城,我成了省内一所大学的学生。和高中时的青涩相比,我比以往多了一份成熟,也多了一份理智。不再因为自己的家境不如身边的同学而自卑,也不再纠结于吃穿用度,我知道,送我上大学是父母这辈子对我最大的恩情,也是我彻底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机会。
别人浑浑噩噩混日子的时候,我在自习室看书,别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时候,我已经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拿到了法律职业资格A证,别人感慨毕业即失业的时候,我已经顺利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有人说不谈恋爱的大学是不完整的,也有人说不挂科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可是我知道,作为农家子弟,作为从小被寄予厚望从小被穷养大的女孩,我上大学是为了改变命运的,不是为了追求完整的。
图片来自网络4、
大学时,我们班总共有50名学生,如今,毕业六年,大家成家的成家,立业的立业,生娃的生娃,在不同的城市承担着相同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只有唯一一个男同学没有就业。
他不就业并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是压根就不用工作。作为家里的独子,父母是当地某军分区的领导,在房价未疯长之前,就高瞻远瞩,早早为他在北京西城区买好了三室一厅的大房子,省城购置的多套门面的租金也足够他过一世无忧无虑的生活,加上父母不菲的退休金和存款,他完全不必就业,不必工作,就可以过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兴致来了出国旅旅游,不想出去宅在家里也衣食无忧。
有人说投胎是门技术活,也许我们穷极一生的努力,也无法得到别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我们奋斗了18年,依然只是蜗居在这个城市的房奴,车奴,孩奴,而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从小不知人间疾苦,锦衣玉食相伴一生。
然而,我们应该放弃努力吗?任凭自己沉沦在贫困的泥涝里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吗?
网上有个段子说,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然后我看到的却是越来越多的不努力的人接受了阶层固化,然后他人生的阶层就真的固化了。
对孩子穷养或富养,由父母的社会资源和思想观念所决定,试想贫困到自顾不暇的父母,那有什么能力和心情富养自己的子女呢?
我感恩自己的家庭,感恩父母,感恩被你们所诟病的高考,感恩教育。
我的父母穷养我是处于无奈,然而我却在穷养中学会了善良,乐观,自己坚持,也懂得了努力的真正含义。
作为底层社会的农家子弟,努力只是为了比昨天更好一点的今天和比今天更好一点的明天。
至少将来,我的孩子不会再满手冻疮写作业,不会为了买一本心仪的书省下一个学期的零花钱,我可以让他或她站在我的肩膀上,看见更加广阔的天空。
驱车奔驰在家乡新修的柏油马路上,阳光明晃晃好刺眼,不禁产生时光倒流的错觉,后视镜朦胧的反光中,我仿佛看见一个背着书包的农家少女,抬起头来,懵懂而清澈的眼神望着天空,她是多么渴望山那边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