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 国际气象节
首先,在这个奇妙的国度里,说起天气预报,不得不提到一个神奇的男人,那就是我们的雨神—萧敬腾
【视频】
国际气象节的发起人是一个法国人,这个节日被定在每年的2月10日。并且于1991年的2月10日,在 Issy-Les-Moulineaux(依西.雷莫里诺)举办了第一个国际气象节。
当时有超过16个国家的25个电视台共同参加,来自世界各地的气象专家、学者参会,会议参加气象节的电视台中,评出优秀的气象节目、气象小姐和气象先生。
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播报了我国第一次的电视天气预报,然而当时的天气预报并没有现在的这般精准
现在大家看到的天气预报已经运用了卫星、雷达等高科技手段
不仅有一两天的短期预测,还有跨季度、跨年度的长期气候预测,和即时系统预报。
然而,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对于气象活动也有自己的一套判断方法。最早的天气预报就是天气谚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傍晚天空红,水手乐无穷”。意思都是,如果傍晚出现晚霞,那么第二天就会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
诗圣杜甫的“布谷催春种”便是说,布谷鸟叫以后一般不会有强冷空气影响了,农民可以播种了
还有“月亮长毛要下雨”,也就是说月亮周围有一圈雾,那么就要下雨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谚语,如“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钩钩云就是钩卷云,它实际上是一个天气系统过来最开始出现的云
所以一旦天上出现钩钩云的时候,说明天气系统快接近这个地方,就要下雨了。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就来到”,在夏天下大雨之前,一般气压要降低,而燕子、蛇这些小动物,对气压降低反应很敏感,乱飞乱跑,这就意味着要下大雨了。
在靠天吃饭的上古农耕时代,我们的祖先便通过观察天体运行和认知自然知一岁(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整理出了24节气,以指导农作生产。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时令)的特定节令。
它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划分,即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确定节气
“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周年式运动,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二者前后不差1-2日。
地球每365天6时9分10秒〔精确〕,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天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
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
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称为冬至。
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时,分别为夏至和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活动规律为: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即古人所谓“日北至,日长之至),此后南移。
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即古人所谓“日南至,日短之至),在此之后向北移动,循环往复。
我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穿越我国境内。北回归线代表了很多事物的分界线,是温度带(热带和北温带)的一条划分界线,
是太阳能够直射的最北纬度线,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的时候,也意味着北半球到了夏至日(此时斗柄指向午位,太阳黄经达90°)。
北斗、太阳等天体运行所标示的节气与这条线有着密切的关系,季节交替时很多物候现象、气候类型在这条北回归线附近渐变。
于是三国时期,我们的诸葛亮先生也更是凭借自己傲人的气象学知识,成就了火烧赤壁这一传奇性历史故事,让后人谈起时,津津乐道。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更是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想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骄傲!
来源 I 作者:摆书 I 苳咚咚
欢迎大家点个再看,或分享至朋友圈
部分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