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还记得小学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讲的是作者的学校因为战争而停课,描写了他去上最后一节课的情形。
在他的回忆里,那堂课是感人的、庄严的,神圣的。
一、
而我也迎来了最后一堂课,披在身上的学生外套又被狠狠扒去一层,摇摇欲坠的挂在瘦弱的我身上。
那堂课是马克思,依旧平淡,我也依旧玩着手机,可当最后那几分钟,身边同学陆陆续续打卡记录这一刻时,我抬起头望了眼黑板——真是最后一瞥了。
没有一眼万年的感动,但我在那一刻竟然忍不住红了眼眶。
二、
初中时抬头,是要争当上游,是为了给自己搏取机会,方寸之间,它承载着一个卑微学子的愿望。
高中时抬头,仍是为了争上游,但不再那么依赖那块黑板了,总是低头熬着最年轻的身体,刷着最厚重的五三题。
到了大学,一开始总是抬起头的,到后来渐渐没了动力,偶尔一看也只剩下发光的投影屏。
三、
在中国的教育网里,有一只蚂蚁在上面爬,它成功过,它失败过,它把这跟名为“学历”的线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甚至有时忘记自己是一只蚂蚁——一只需要朋友、家人、生活的蚂蚁。
从网上掉落,摔在地上,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四、
套用盗墓笔记里的话,其实你遇到的人多了,就会发现,人就那么几种。
仔细想一想,我之后所遇到的同学、室友,都会让我想起过往经历里的人,他们有着相似的行为模式、思考模式,他们看着世界的眼神,是一样的。
那我呢?
我又属于哪批人呢?
看着某人,我竟然会心酸的看到以前的自己。
我是否曾是别人羡慕的人,他们看着我的背影,默默佩服一句学霸;我是否曾是别人讨厌的人,他们偶尔看着我,吐槽一句真是可怜;我又是否曾是被忽视的人,没有人注意到。
上游,中游,下游。每一种,我全都经历过了,而每层的心态确实天差地别。
写着写着突然想起高中一个同学,隐约记得他的名字与扬子江有关,好像就叫扬子江?
他中考失利,待在名校的空降班,体会过那样的低谷氛围,后来转到我们班,到最后把书收拾好去了楼上的实验班。
角色转化这种事,大家都多少经历过一些吧。
(胡言乱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