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和一位许久未见的高中同学见了面。
这样的聚会难免会聊到工作、职场,她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问及她的工作近况,她这么说道:
每天往返与学校、家,日复一日得单调生活着,别看好像小学老师轻松,其实我压力也不小,又很难看到什么大发展,越来越觉得迷茫、失去目标,感觉自己都有些倦怠了。
有一个词叫“职业倦怠”,是指人们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进化式运营》的作者李少加曾做过一个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
基本上,无论任何类型的工作,只要有过一年半载工作经验的朋友,应该都体验过或多或少的职业倦怠感。
可见,职业倦怠感颇为常见。
它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最常见的就是每天工作等于毫无止境的重复琐事、麻木应付、没有成长;每天晚上都不愿入睡,每天早上不愿起床;厌恶上班,特别是在周天晚上,痛苦感最为强烈……
你是否也陷入了职业倦怠的阶段?
02
美国心理咨询师史蒂文·贝格拉斯的《自我驱动心理学》一书中,也谈到了关于职业倦怠的内容。
书中讲了一段有关迈克尔·乔丹的故事。
1993年秋天,即便自己对篮球还有着近乎疯狂的热爱,乔丹还是选择退役。
他坚持说退役完全是个人意愿,是因为无法从父亲离去的悲痛中走出来,而外界认为他有赌博的习惯而“被退役”。
史蒂文认为,乔丹退役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精疲力竭症”。
当一个有竞争力的人,在职业领域已经成功或即奖成功之时,会经历一段很长时间的不安、压抑、沮丧或是压抑的心理状态。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受限于此工作,无从逃脱,也无法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离开篮球18个月后,乔丹再次回归。此时,他只要打到跟从前差不多,外界也会觉得无可厚非;如若表现好,人们就会称赞。
在这过程中,对外,他降低了外界对他的期望;对内,提升了自我挑战的动力。就这样,乔丹就自然而然地告别了精疲力竭症。
因此,对于普通职场人来说,之所以会有精疲力竭、职业倦怠感的根本原因,就是无法自我调适压力与动力。
03
那么该如何缓解职业倦怠感呢?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多种方法,主要可以归为三个步骤。
①直面心理上的弱点,不必再去自责。
弗洛伊德说,对自己完全坦诚是一个人所能做的最大努力。
因此,不必活在别人的眼光中,也不必活在无法满足的无止境欲望中。
②学会释放自己的负性情绪。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要避免自己陷入不堪重负,却又无法言说的境地。
要学会发泄自己的负性情绪,对于负性情绪,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度压抑。负性情绪,越抑制,会越失控。
可以尝试找人倾诉、交谈;拥有一个兴趣爱好,寻找属于自己的解压方式;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现状和问题,而非自己独自一条道走到黑。
③拥抱挑战、创新和改变。
就像我的高中同学所说的那样,当工作处于一种毫无变化和刺激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特别没意思,于是就开始产生倦怠感。
因此要学会制造一些恰到好处的良性压力、以及一些创新和小改变。
其次,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心急。
陷入职业倦怠的人,总想着能有什么灵丹妙药,一下子就解决所有问题,比如情绪低落或者酗酒等,但这是不可能的。
工作并不等于生活的全部,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取代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观念,把生活和工作分开。
业余时间,你可以去做很多和工作毫无关系的事情,来调适自己。
04
叔本华说,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
他认为,我们所想要的幸福感,就存于这钟摆摆动的中间地段,达到目标前是痛苦,达到时是幸福,再然后就是倦怠。
人生往复于此,我们必须接受这一点。
也正如作者所言,真正的幸福,是个动词。
工作的本来目的,其实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人生最持久的幸福感源泉之一,不是工作后的结果,而恰恰是“工作”本身。
因此,要想“身体不被掏空”,最重要的就是在工作中,找到自己内心最纯粹的动力,获得幸福感。
网友评论
虽然要做到这一点并非容易,但你必须要做到。
因为:就是预防疲劳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