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332080/9becf0eaba4dbcaf.jpg)
中小幼阶段的教育存在着一个阶段衔接不畅和鄙视链,高中教育看不上初中教育,初中教育看不上小学教育,小学教育看不上幼儿教育。高一层级的教育总是有归罪和怀疑低一层级教育的籍口和理由,并引发对低一层级教育的想法,任其想法发酵和酝酿,并最终形成一种气候。每当学生某一门类习惯不好,某一部分知识欠缺,某一方面能力不足,某一阶段后劲疲软,某一次考试成绩不佳,某一领域表现不彩,总会发出深沉的教育之问:你的××老师是咋教的?世纪之问呐!尤其在考核总结的收尾阶段,也得有怀壁其罪的动机和归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就学制问题提出过意见建议,意图在高等教育之前最精炼的时间内培养出最精干的学生,打造铁板一块的中小幼教育,从体制机制上进行高端引领。国家教育改革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目标,进行了并正在进行着课程改革,从教育目标上进行方向指引。教学模式上,群文阅读、单元整合设计、项目学习、信息技术引领的双师教学等进入各科教与学,从教育方法模式上进行改进和深化。各地中高考改革、初中“双减”和高中“三新”改革,从教育方式上进行引导和更严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也考虑到了中小幼的有序衔接,让升学前的教育为高一层级的教育做好知识储备,做好能力训练,打好学科基础,引领学科素养,并让探索的能力得到充分释放,学习习惯不断优化,以适应不断增多并不断加深的学科课程学习,更有综合能力和身体素质的监测。这个过程,要有课程的高端引领,老师的主动作为,学生的主动适应,并随着升学而进行分流,绝不是知识的随意加深和拓展,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提前学初中的,初中提前学高中的,除非某些升学率很高的优质生源的中小学。为了衔接,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智能发展我觉得才是最重要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32080/a75c93701b9e8142.jpg)
看着自己所教学段前一阶段的教育,心中总有很多想法,想着如果让我去教,我一定会怎样怎样,但我觉得,也不能怎样。中学老师教小学并非专业,小学老师教幼儿园更不专业。总想着作为高中老师教初中,我一定渗透高中知识;初中老师教小学,我一定渗透初中知识;小学老师教幼儿园,我一定会把孩子当作小学生一样训练。这绝对是拔苗助长、急功近利。我们总发现,有部分学生到了较高学段,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没有发展起来,少部分能够学懂弄通已经出现问题,部分解题能力很差,刚弄懂了这种题型,换一种方式又不会了,只会简单平移,而不能转化迁移,缺乏变通,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成为更高发展的限制。在初中阶段进行分流已经成了必然,要求人人及格过关也是对学力的不当要求。对低一阶段的学校教育要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方面为高一阶段学习打好基础,为学生持续发展服务,并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做好衔接,但不能过度拓展和对高一阶段知识的提前消费。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32080/b276cfba7a38e319.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32080/f622bcc9eb4c2d19.jpg)
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基本上都已经达到了本科标准,大家的学科基础都不错,学历层级的改善已部分消除了这种各学段教师的基础差距,只不过高中阶段研究生占比更高一些但并未占据半壁江山。在接受大学教育时,除了知识基础,专业上已经有了分化和分工,小学有小学的教材教法,中学有中学的教材教法,幼儿教育专业分工更加不同。毕业后,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适应了不同层次,更加懂得这一层次的教育方法论,而不是唯知识论,也能做到高-低衔接,因而也不存在谁行谁不行的生态基础。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32080/42318eb59347f74b.jpg)
知识的系统化、专业化与工程化,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均应奔走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成功完成低-高衔接,高-低对接,完美链接,与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的最美前景,以对得起挑灯夜战的你自己与刷题无数的莘莘学子,让自已的辛勤劳动在拔节、包浆中进一步走向丰润、饱满,一棒棒的接力让一茬茬的庄稼在百年树人中,稻麦粟季、桃梅李杏四季芬芳、经年庚续。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32080/abe213199ed3df6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