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楚子简书以文会友楚子简书佳作精彩评论壹 窗 丝 语
后期印象派大师梵高名画:《星月夜》创作背后的故事

后期印象派大师梵高名画:《星月夜》创作背后的故事

作者: 楚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5-13 16:16 被阅读0次
梵高:星月夜

梵高的《星夜》是享誉世界的名画,大家一定听说过。但是不一定知道这副画中的人物原型是谁?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自哪里?创作作品时,艺术家又身在何处?今天带大家一起解读这幅名画背后的有趣故事。

文森特·梵高(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期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梵高自画像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

梵高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同年与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星月夜》是后期印象派画家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在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  整个画面被一股汹涌、动荡的蓝绿色激流所吞噬,旋转、躁动、卷曲的星云使夜空变得异常活跃,脱离现实的景象反映出梵·高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疯狂的幻觉世界。

夜晚的天空高又远,大星、小星回旋于夜空,天空下,安睡的村庄那么宁静、安详。淡蓝的色调,动感的线条,给人自由的时空感。

1889年5月8日,梵·高精神第二次崩溃之后,来到离阿尔25公里的圣雷米自愿接受精神病治疗。那时,医生允许他白天外出写生,他住院一个月后,画了这幅画,画中的村庄就是圣雷米。

整幅画中,底部的村落是以平直、粗短的线条绘画,表现出一种宁静,但与上部粗犷弯曲的线条却产生强烈的对比,在这种高度夸张变形和强烈视觉对比中,体现出了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

《星月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杨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

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是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记得一句关于梵高的话:灿烂到极致不是黯淡就是死亡,所以梵高也只能,毁灭了自己。

梵·高通过这幅画作不是想用浩瀚的宇宙来反衬出人类的渺小,令人类生出畏惧之心,而是传达出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天空中飞卷的星云,好像在旋转着跳舞,好像鲜花一样怒放,那柔韧的枝条虽然力量微薄,却无畏地抽向天空。而直上云端的巨大柏树,形如一团黑色的火舌,不屈地奋力伸展着枝叶。传达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忧郁。也表现出人类的挣扎与奋斗。

这幅画的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也有星星发光的黄色,深蓝色的 基调,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加强了夜色的黑暗,前景中的柏树用了深绿和棕色,意味着黑夜的笼罩。明亮的白色和黄色来画星星及周围的光晕,又给人一种温暖光明的感觉。

梵·高运用浓厚并且短促的笔触,交织成弯曲的旋转线条,海浪般的图形使画面呈现出炫目的奇幻景象,画中旋涡状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在大面积冷色调的流动星云中,一轮橙色的月亮散发出亮光,仿佛明灯般点亮了沉寂的夜宅,奇幻的色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整个画面着色搭配协调。浓淡相宜,深浅适中,很好地配合了画中的氛围。

梵·高的《星月夜》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虽然不同的人面对这幅旷世之作会有不同的理解,虽然谁也无法弄清楚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可是他大胆张扬地表现自我主观世界的尝试,对绘画表现手法的探索以及对艺术无比的执着和忠诚,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启迪。

梵高:夜晚露天的咖啡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后期印象派大师梵高名画:《星月夜》创作背后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kp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