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之前,框架先行
对于这一点,我讲一下我自己的经历。我的工作是利用实验室的各种瓶瓶罐罐,细胞,老鼠等进行生物实验。之前对于做计划和写框架是完全没有概念的,什么有意思的觉得有需要的那就做吧,没有框架和预判,于是当我在做实验的时候做着做着就做偏了,有些数据好是好,但是跟我的主线不搭边,凑不了一篇文章对我来说其实没有任何用处。后来,听了好几个同事朋友的分享,发现业内小有成就的人都是先搭框架,再动手,而且都有一套自己的套路。说实话,我还没有完全学会这些套路,但是框架的概念已经开始进入我的脑海中,也感觉自己目前的状态虽然还不是很好,但已经远离之前抓瞎的状态。
同样,我目前也在学习投资的课程,老师并不会让我们买上上手,而是一直提醒我们做规划,要用多少钱买入,长投还是短投,何时入仓清仓,如果仅仅跟风,控制不住自己,最大可能是被割韭菜,和大部分人没有区别。
由此可见,越是底层的原理,越是可以在不同的领域见通用。
我之前的状态应该一直处于奴的状态,推一下,动一下,自己思考的太少,愿意动手但很少动脑,所以被领导牵着鼻子在走,但是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领导不可能估计到每个人,所以课题没有,论文没有,职称上不去。之前呢,有点点觉醒,觉得自己这样是不行的,但行动上还是不够支持自己改变的。
但最近迫于工作生活压力,只能依靠自己的时候,一步步地在缓慢前行,自己想课题,写文章,写代码,挖掘公共数据,一步步走过来反而觉得没有那么难了,也反而向徒靠近了。感觉有点跑题了,但还是想说完。人有时候就是呆在自己的舒适区太久了不愿意出来,总觉得走出来之后这样难,那样难,但当走出第一步回头看,一切其实都是自己心理作用在作怪,外面一直没有别人。
以终为始
我之前有个领导在布置任务的时候会把deadline标注出来,然后开始倒退第一周要完成什么,第二周要完成什么等等,以此类推。如果不这么去做,很可能会拖延症就会出现,人都是有惰性的,快到截止时间,发现这个没完成,那个没完成,然后一看时间,估计完不成,于是索性就放弃了。
同理,这个道理适用于所有的事情。当需要完成某件事情,那么首先将事情细分,并且将每件细分的事情的时间节点注明。每个时间节点都有紧迫感了,才可能完成整件事情,那么,改变就从今天开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