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读南宋抗金民族英雄李纲写的《病牛》,觉得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写得不错。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首诗的译文如下:病牛耕耘千亩生产无数粮食,累得精疲力尽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但是它为了众生都能吃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我们来赏读一下。耕犁千亩实千箱,这里的千并非实指,古诗中常常用千和万等词来言其之多,这就是写病牛耕田千亩收获硕果累累,这是它经历的艰辛历程,跟“力尽筋疲谁复伤”中的力尽筋疲形成了因果关系,这是病牛的成因。不过,病牛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等到它力气用尽、精神疲惫时,又有谁来同情它劳苦功高呢?这就可以联系作者作宰相七十天就被罢相,被流放湖北武昌,不久又“移澧浦”来谈,诗人在宰相之位时力主抗金,无意媾和,曾经亲自率军驰骋沙场,叱咤风云,但最终还是跟宋高宗赵构为首的投降派格格不入,遭到无情的排挤和打压。诗人洞若观火,看淡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堪嫉恨,人情冷暖足系念。诗人内心是压抑的,是苦闷的。从而让我们想起唐朝秦韬玉的《贫女》中的一句诗:“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就跟李纲的“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有异曲同工之妙,秦诗是怀才不遇,即便是才华横溢,但地位卑微,也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就是“为人作嫁”这一成语的来历。而李纲写的更上一层楼,他写病牛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病牛力尽精疲时却谁也不去怜惜它。诗人虽然诉说了心中的苦闷,但也让我们看清了世态炎凉、人情刻薄和人一走茶就凉的社会上极为势利的一面。其实人都是急功近利的,都是趋炎附势的,而对伏枥的老马和病牛,谁又会多看一眼呢?更有甚者,更是想方设法地抹去老马和病牛的名声,把他人的丰功伟绩据为己有,而且百般排挤和打压。李纲的《病牛》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如果诗人言止于此,那么他的格局就不是很大的,他就不是一个高尚的诗人,而是整天多愁善感,怨声载道,怨天尤人,这就不可取了。他笔锋一转,他吟哦曰:“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里,“但得”和“不辞”两相对举,就把诗的主题升华了。病牛不是人,更不是圣人,它不可能有圣人的思想,它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只要劳苦大众都能吃饱,即便我病卧在夕阳之下,也在所不惜,而且毫无怨言。”其实这就是托物言志,这是诗人自己的心声,诗言志,他确实吟哦出自己的宏伟抱负和远大的志向,这对陶冶我们的情操和涤荡我们心灵中的污泥浊水是很有意义的。其中的“残阳”,就是夕阳,这是一个双关语,既指实景中的夕阳西下,又隐喻诗人已近暮年,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甘愿奉献,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从而也反映出他不服老,只要有可能,他还可以拖着年迈力衰之躯,重上前线,为收复南宋失地,再献出绵薄之力。
网友评论